打好“科技牌”唱响“新牧歌”
曾经,在大众认知里,畜禽养殖是污染环境、高强度人力劳作的代名词。如今,科技赋能推动畜禽养殖踏上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之路,并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我市唱响“新牧歌”。
湖羊过上“智慧生活”
在城厢镇东林生态羊场,羊舍设备智能控制系统是整个羊场的“大脑”,实时监测并精准分析各类关键数据。以温度调控为例,当气温升高,系统自动开启风机通风降温;夜晚气温下降,风机随即关闭。羊圈两侧的卷帘也能依据环境数据自动调节开合程度。羊圈内安装的料肉比实时监测系统,能精准记录湖羊每天的采食量以及体重变化。工作人员依据这些数据,科学调整饲料配方与投喂量,实现了精准养殖。羊场负责人陈为红感慨:“以前获取这些数据,需要人工逐只称重,现在数据一目了然,养殖效率大大提高。”
羊粪每日定时输送至发酵罐。“密闭发酵罐全方位、无死角发酵,羊粪中虫卵与草籽被有效杀死,成为优质的肥料。”陈为红介绍,目前,该羊场存栏量超5000头,每天生产4吨左右的有机肥。此外,圈舍屋顶铺设的太阳能光伏板,可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清洁电能。
东林羊场是东林生态养殖循环模式的重要一环,秸秆正是通过湖羊实现了“过腹还田” 。今年,东林羊场作为太仓湖羊科技小院,获评省级科技小院,成为苏州地区唯一获得省级认定且立项资助的项目。这是对其“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的肯定。
东林羊场在“慧”养殖和循环农业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邻村万丰村的肉牛养殖基地借鉴其经验,构建了适配肉牛养殖的循环体系。牛场启用后,实现了金仓湖片区农牧循环扩面。同时,基地加强与餐饮行业合作,致力于打造完整肉牛产业链,为村里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梅山猪有专人“保驾”
依托新建成的国家梅山猪保种场,近期,梅山猪开发利用研究院在璜泾镇现代农业园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太仓市畜牧兽医站及雅鹿村签署共建框架协议。扬州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赵海涛表示,扬州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人才、技术优势,聚焦种质创新、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与相关单位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助力太仓打造特色生猪产业标杆。
与高校的“联姻”,让太仓梅山猪产业开发迎来了曙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全面推进产业升级,保种场将聚焦种质优化、智慧养殖及种养循环技术集成等领域进行探索。其中,种质优化是产业基础,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良梅山猪的遗传性状,能够使其在繁殖性能、生长速度、肉质品质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
此外,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安佑集团正全力推进新建动物精准营养研究示范农场项目。该项目聚焦动物精准营养研究,规划建设猪舍、禽舍、反刍舍等,预计明年年初投入运营。该项目将借助先进设备精准分析营养代谢过程,开发更科学的饲料产品,为科研工作提供稳定可靠平台,从而在动物营养研发领域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记者 顾雪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