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丰村古船发现有力佐证 曾经航行于海上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茅丽亚 时间:2015-04-15

考古学家发现船身上疑似“船蛆洞”的痕迹。
 
  去年5月在太仓市半泾河万丰段河道疏浚拓宽工程中意外出土的木质古船,经历了船体清理、遗物发掘等前期考古工作后,被搬迁上岸,放置于万丰村搭建的临时板房内。近日,由南京博物院及太仓博物馆组成的工作小组,在古船研究专家、武汉理工大学顿贺教授的指导下,对万丰村古船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数据测绘。在测绘过程中,又有令人欣喜的新发现。
  发现疑似“船蛆洞”,为古船曾出过海提供有力佐证
  4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万丰村,探访了古船测绘小组。现场,顿教授为记者详细指点着古船上的各种细节。“万丰村的这条船和我之前研究过的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出土的古船都不相同,就是在目前中国出土的所有古船中,这条船也是比较特别的。”民船、货船、可航行于内河也可航行于近海的江海直达船,是顿教授给这条古船下的几个定义。
  “官船都是按照严格规定建造而成的,一般而言,官船左右两面船板的大小、数量都一致,这条船并没有这一特征,所以应该属于民船。”顿教授指着船上的隔舱告诉记者,这条船所用的隔舱板,应当是从大块木材上锯出的,既直且宽,又颇为厚实,显示出了船主雄厚的经济实力。而顿教授之所以认为它属于货船,是因为船身首尾较窄,船肚却非常宽大,可以容纳大量的货物。
  这次测绘中,让顿教授欣喜的是,他在古船船身发现了疑似“凿船虫”即“船蛆”遗留下的虫洞,而这,是古船曾经航行于大海上的重要证据。在船头两侧断裂的木头上,记者看到了顿教授所说的“船蛆洞”,这些洞长短不一,呈光滑的管状,如同迷宫一般在船板上纵横交错着。“船蛆,虽然叫做蛆,但它其实是一种贝壳,最重要的是,它常见于海洋中。”顿教授表示,这些疑似“船蛆洞”的发现,为证明万丰村古船曾在海上航行过增添了新的有力的证据。
  编织物疑为“竹篾帆”,对研究中国造船史意义重大
  在古船的主桅座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层叠的编织物,一开始,人们认为这些编织物是遮盖船身所用的竹席或芦席。但翻遍整条古船,也没有在除了桅舱以外的其他隔舱发现类似的编织物。更引起顿教授注意的是,这些发现物的外层编织有序,内侧却是排列得整齐而又密致、未经编制的条状物。记者拿起其中一条脱落的条状物,发现其呈青黑色,弯曲时仍很有弹性和韧劲,看起来非常像江南地区常见的竹篾制品。顿教授推测,这些在桅舱中发现的疑似竹篾的编织品,是古船的船帆。
  “古代的船帆有几种,一种是布帆,一种是席帆,还有一类硬帆,包括栌头木叶帆和竹篾帆。硬帆收帆时,帆面折叠而下。”顿教授说,由于布帆造价较为昂贵,竹篾帆在古代的运用远比今人想象得更为广泛,它在历代文献与文人画作中时有出现,《清明上河图》、《康熙南巡图》等古代画作中均有竹篾帆的身影。
  虽然竹篾帆是古代常见的船帆种类,但在近现代的考古发现中却很少有竹篾帆的实物出土。万丰村古船中发现的疑似竹篾帆遗存物的编织物,已由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员交给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分析鉴定,分析结果将于数月内出炉。南京博物院专家、万丰村古船考古项目领队杭涛认为,综合目前的发现来看,这些编织物为竹篾帆遗存物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证实其为竹篾帆,对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及航海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古船的全面测绘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专家组已基本完成了对船上每块船板的宽度、厚度、倾斜度以及每根钉子的类型、间距等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为下一步制作整艘古船的剖面图提供了科学依据。(记者 徐静 文/图)

责编:茅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