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86周年 防空警报全城拉响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网络 时间:2017-09-19
  昨天上午10时,低沉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太仓全城,以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86周年,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三种警报的不同意义
  当天上午9时许,市民防局地面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内,气氛凝重而肃穆。几名工作人员站在防空警报试鸣指挥控制系统前,紧张地等待着。10时整,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全市45台固定警报器及2台多媒体警报器按照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的顺序依次鸣响,每种警报鸣放时间3分钟、间隙为5分钟。10时19分,警报鸣放完毕。
  不同警报声的意义是什么?战时听到警报声应如何反应?市民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先鸣响的预先警报,其信号为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共计3分钟,预先警报的作用是预先告知市民,敌人可能对城市进行空袭或灾害可能来袭,告诫人们提前做好防空防灾的各种准备;随后鸣响的是空袭警报,信号极为短促,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共计3分钟,空袭警报是敌机或空袭兵器临近城市或灾害已经开始时,通知人们迅速采取疏散、掩蔽等防护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后鸣响的是解除警报,信号为连续鸣放,共计3分钟,听到这个声音,意味着空袭情况或灾情已经解除,可以按照防灾计划进行清理和消除灾害后果工作,同时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防空警报器拥有特殊的内部构造,其发出的警报声既独特又有穿透力,即使你在室内,也能清晰地听见警报声。”工作人员介绍,为适应人民防空应急准备的需要,市民防局组织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对盲区内的高层建筑进行现场勘查,以警报音响扩散效果好、疏散人员最大化、符合警报器终端设备安装条件来进行调整。 
截至目前,我市共安装防空警报设施47套,并已逐步建立起户内与户外相结合、电动与电声相结合、固定与移动相结合、声音与图像相结合的自动化防空防灾警报网络体系。
  和平年代也要未雨绸缪
  近年来,我市每年都会在全市范围内试鸣防空警报。2002年至2008年、2010年至2015年这几年,都是在5月13日“太仓解放日”当天鸣放警报;2008年5月19日、2009年5月12日,太仓两次鸣响纪念汶川地震的防空警报;2015年至今,太仓与全省其他城市一样,在9月18日当天上午,鸣放警报。
  “这些年,我们每年鸣放警报的同时,都会组织部分社区居民开展防空防灾应急疏散演练,去年是在城厢镇康乐社区组织演练,今年在娄东街道景瑞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旨在提高市民应对各种突发灾害的预警自救能力。今年,防空警报鸣放结束后,市民防局还组织了主题为“走进‘地下长城’”的机关开放日活动,邀请全市30余名市民代表参观民防科普教育馆、电站村人口疏散基地等,增强市民的防空防灾意识。
  82岁的陈善登也参加了今年的民防活动,他认为“鸣响防空警报和组织疏散演练,意义很大”。“听到警报声,我们能记起今天是‘9·18’,告诉人们要珍惜和平,也要居安思危。通过演练,让我们掌握实用的避灾知识,有备无患。”陈善登说。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会觉得空袭、战争这一类的名词,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平时做到未雨绸缪,遇到紧急情况才能不慌不乱。”陆渡村民兵营长黄雪峰告诉记者,如今,全市146个村、社区都组建了民防志愿者队伍、配备了民防应急器材库,“我们还会不定期组织村民代表进行应急培训,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记者 徐 静)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