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更新蹚出“新”路子

来源:南报网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11-12

近日,住建部和省住建厅接连发布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南京1项经验被全国推广、3项经验被全省推广。至此,我市已有19项更新经验入选国家和省级清单。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南京用近5年实践,蹚出一条城市更新的“新”路子。

创新思路,石榴新村“插花式”供地

  石榴新村片区改造后(上图)改造前(下图)对比图

石榴新村片区改造后(上图)改造前(下图)对比图

此次住建部第四批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中,南京市灵活划定用地边界推动零星用地统一规划实施入选,典型案例则是石榴新村。

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石榴新村,占地1.6公顷的片区聚集着510户常住居民,建筑密度高达80%,房屋密集、设施缺位、消防隐患突出。

2020年,石榴新村的更新改造拉开序幕。市规资局秦淮分局工作人员介绍,按照相关规定,划拨供地须达到双净地条件。石榴新村项目产权情况复杂,居民选择安置的方式不同,不具备整体拆迁开发建设的条件,也不具备不经过土地整理直接整体划拨供地的条件。

同年,市规资局联合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市建委印发《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使项目推进迎来转机。在政策加持和更新思路转变下,通过整合不规则、零星国有无主地,我市首创“插花式”供地方式,完成了划拨供地,保障了项目落地。

今年5月,石榴新村A地块6幢新建住宅正式交房,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区走进现实。“为了满足居民居住要求,我们协同多方经过70多轮修改方案,最终形成20个面积段、36种户型。”建设单位南京越城集团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已有部分居民完成装修入住,物业单位也将配合居民把小区维护好。

作为全市首个城市更新危房安全消险改造试点项目,石榴新村“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有效破解了不具备征收条件的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难题。“这也为其他居住类存量用地更新盘活提供了经验与样本。”市规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类似的案例还在秦淮区小松涛巷、鼓楼区城河村中得到体现。

共商共建,让居民成为更新主角

小西湖探索的共商共建共享城市更新经验于2023年入选住建部首批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小西湖项目一开始就构建起五方平台,将政府、企业、社区、居民、规划师凝聚起来,共同研究更新思路。”南京历保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前期居民走访、规划师磨合,小西湖项目选择了一种全新的改造方案,即渐进式、微更新。采取“一房一策”多种院落改造模式,工作人员、设计师与居民坐在一起,在共商中寻求共识。

自2021年小西湖街区首次开街以来,居民自主更新成了主流,而共商场景伴随着街区的更新一直持续。

“我的房子是东大韩冬青教授团队做的。”这是小西湖首个自主更新户许庆最值得“炫耀”的事。在改造过程中,许庆全程参与,教授和团队人员一次次上门问需求、改方案。如今,许庆阴雨天可在阳光房晾晒,晴天则能到阁楼平台上晒暖。

去年,在市建委牵头下,南京市首批110名社区营造(规划)师正式入列,深度参与社区营造与城市更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鲍莉认为,面对多元的参与主体,需要倡导“参与式”的城市更新,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发挥社区营造设计师的作用,进行多专业协同和多利益方协调。她表示,小松涛巷在更新中又进了一步,以居民议事会等方式为载体,全过程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共赢”,让居民充分参与,彰显城市更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推动更新行动,继续贡献“南京经验”

在今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中,明确了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等8项重点任务。作为中央财政首批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的城市,南京正积极推动《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实施。

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入选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出台《南京市城市更新办法》,并配套制定规划、土地、建设、消防等政策文件,构建了“1+N+X”政策体系。这其中形成的全链条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体系,明确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工程设计和技术审查要求,优化容积率奖励、产权管理机制及推动城市更新共商共建共享和灵活划定用地边界等5项经验被全国推广,更有14项经验被全省推广。

为了实现点面结合、综合突破,今年南京在玄武区、秦淮区等5区设立城市更新实验区,鼓励各区围绕综合片区、示范项目先行先试。与此同时,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成立,吸纳规划、建设、金融等领域190家会员单位,搭建“政企社学研”多元参与载体。

在上半年财政部、住建部的绩效评价中,南京城市更新表现在15个入选城市中获得最高等级“A”。

作为城市更新的“优秀生”,南京的小西湖、颐和路两处更新项目入选全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城市活力与宜居品质不断优化。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为特大城市转型、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贡献更多“南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