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共建共治共享”,绘好“城乡社区服务”彩卷

来源:时健 责编:陈益 时间:2022-08-18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6项重要任务和4条保障措施,这既是我省提升城乡社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的基本遵循,也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关键举措。这份当前五年的“任务书”,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描绘出“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城乡社区服务新图景。

合作协同,以共建惠民生。社区服务是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服务,关系民生、连接民心。过去五年,江苏省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在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下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党建引领体系基本形成。全省村、社区“一肩挑”比例分别为97.5%、94.6%,各类治理主体、服务力量、社会资源在党建引领下共同参与城乡社区建设,推动资源集成、效率提升,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114个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15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个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3个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另一方面,人才队伍供给不断加强。《规划》指出全省共有城乡社区工作者17.5万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15.5万人、城乡社区持证社会工作者2.2万人,城乡社区志愿者608.8万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正在加速形成。

服务拓展,以共治添活力。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江苏作为城乡社区建设的发源地之一,既有在夯实城乡社区基础平台上下大功夫,又有在拓展社会参与空间上出实招硬招,不断推动城乡社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但是《规划》也指出,对照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基层治理新任务,全省社区服务社会化参与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要充分调动群众、社会组织、乡贤、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不仅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在场地、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推动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还要健全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通过完善可感、可知、可行的议事协商机制,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城乡社区服务中。

智慧赋能,以共享增福祉。当前,在数字技术和政策红利的双重推动下,江苏省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2018年起,全省全面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基层治理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以基层“三整合”改革为契机,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线上办、社区代办、网格内上门办、自助服务办等社区服务,推动线上政务服务和线下村(社区)服务站点的有效融合。《规划》还指出,要在未来五年积极探索“互联网+群众自治”,引导社区居民群众通过智慧化平台、信息化手段参与社区治理和群众自治,既有通过“社区论坛”“邻里圈”等开展邻里互助,密切邻里关系;也有借助线上社区协商、村(居)换届网上选民登记等方式,不断拓展群众参与渠道。

基层稳,天下安。只有不断夯实城乡社区“共建”基础,把牢基层社会“共治”关键,紧盯惠民利民“共享”目标,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