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撤县建市30年故事我来说

来源:娄江夜读 责编:陈益 时间:2023-08-05

30年的栉风沐雨,30年的深耕不辍,我见证了太仓,由水乡小镇、鱼米之乡,转变为高楼林立的经济强市、现代田园城。太仓,这颗坐落在长江口南岸的夜明珠,正在乘“市”而亮,愈发夺目。

时间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太仓的经济工作实现了三年翻番的奋斗目标,创下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江苏省第一,苏浙沪位列第三的巨大成就,为撤县建市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那时,昆山、常熟、张家港、吴江等地已经先后撤县建市,体制机制更加灵活,自主权更大。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入快速发展的高速道路,对外迅速融入整个沿江经济体系,对内深化城镇对农村的辐射,进一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县委、县政府把太仓撤县建市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93年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太仓县,设立太仓市。同年3月28日,太仓市成立大会成功召开。县与市,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太仓从农业时代逐步走向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

“新区一片草,港区一条桥,老城区乱糟糟,沙溪轻纺市场静悄悄”,这首顺口溜,描述的是当年太仓大开发初期阶段的现实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太仓围绕三个方向发展,一场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就这样开始了。

1.以港强市:当年一条桥的港区,变为如今年货物吞吐量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00万标箱的东方大港。港区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的经济发展,港区开发区吸引了上百家大企业,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美欧企业和中央企业。港区在原有轻工造纸、电力能源、石油化工三大骨干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四大新兴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港城建设不断加快,港产城一体化逐步形成。

2.对德合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舍弗勒、克恩-里伯斯等十几家德资企业投资太仓,30年来,480多家德企纷至沓来,太仓已经成为德企投资最密集、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德企之乡”。莱茵河与娄江交汇,成就的是中德友谊,是太仓民企与德企的合作之美。

3.融入上海:太仓枕江近海,紧邻上海,被称为“上海后花园”。太仓和上海一直关联密切,与上海的联营合作奠定了太仓发展工业的重要基础。“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是太仓努力实现与上海同城化发展的诠释,也是太仓打造苏沪同城“桥头堡”的标签。

30年前,长江边芦苇萧萧,30年后,百舸争流,车水马龙。岁月的流逝没有带来一丝白发,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太仓就此萌发。

(作者:陆徐辰昊 太仓太享游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