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丰”景不易,“粮安”根基须筑牢

来源:孙康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2-09-20

田畴似锦,五谷丰登,稻菽卷起千层浪。9月23日秋分日,是我国第5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三农”之果香飘神州大地,大江南北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克服疫情、高温、旱情等不利影响,今年我国夏粮再传喜讯,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28.7亿斤),增长1%;在夏粮产量再创新高的基础上,秋粮又迎来收获季,秋粮面积较上年增加,各地作物长势普遍较好,秋粮有望再获“大丰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要紧抓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施行高标准的惠农政策,常怀“靠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的大国之心。我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约20%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这就需要将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和提高农民粮食收益相统一,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优化种粮收入补贴政策,实施种粮补贴、奖励等一系列措施,创新经营方式,将支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激活农民生产致富内生动力。真正让农民有钱挣、得实惠,会种地、种好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夯实高质量的耕地基础,守牢“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耕地红线。地之不存,粮将焉附?为满足14亿人对农产品不断提高的需求,我国现有耕地已接近承载力极限。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下,我国耕地总量呈现减少趋势,自然灾害损毁以及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等,又使耕地质量下降,但国民粮食消费却持续扩大,粮食供求中长期都是“紧平衡”。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数量红线,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深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破除耕地的资源束缚,扩大有效耕地供给。

秉持高水平的科技支撑,锚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定力。科技是粮食生产的“关键出路”。 近年来,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及农业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看”、无人驾驶农机“地上跑”等智能手段,都是农业科技在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长期实践证明,在保持耕地总量稳定的情况下,要确保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产,必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做到“向科技要粮”。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要持续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推进粮食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广先进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定海神针,只有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才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提供坚实支撑。(孙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