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办实企业群众“关键小事”
学习教育有没有成效、作风问题有没有解决,群众的感受和满意度才是最终的标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学习教育与办好办实企业、群众“关键小事”相结合,深入一线调研问需、精准发力整改落实,让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倾听群众意见
接受群众监督
“您好,我们是昆山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您对我们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都可以通过这个小信封来反映。”昆山市交通运输局把开门教育融入工作日常,创新采用发放免邮资“小信封”的方式,征求服务对象意见建议,既保护了服务对象隐私,更让其打消顾虑,敢于说真话、说实话。针对“小信封”反映的“涉企检查过多”等问题,通过合理确定检查比例频次、全面落实“综合查一次”、完善“邀约式”检查、突出分级分类差异监管等方式,有效降低涉企检查频次,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累计减少近400家次。
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纠治漠视群众利益方面存在不足及时开展整改整治,在坚持每月第二个星期日固定“社情民意联系日”的基础上,构建起立体化民情反馈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托社工包干大走访、海棠先锋入户走访,全面深入开展“大走访”工作,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真正实现“每天都是社情民意联系日”。整合包括“大走访”、网格员上报、热线电话等诉求收集渠道,全量化录入社情民意平台跟进解决。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依托全天候民意直通车,共收集到4500多条建议与诉求,解决邻里矛盾、设施老化等民生痛点4000余件,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坚持问题导向
优化办事流程
“真没想到这么快!刚拿地,各种开工手续就同步办好了,为我们抢占市场赢得了宝贵时间!”双龙集团智能装备(苏州)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对常熟市推行的“拿地即开工”新模式赞不绝口。过去,企业从拿地到开工需经历多个环节,平均耗时长达4至6个月。常熟市数据局深入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通过“提前介入、容缺受理、并联审批、远程服务”组合拳,将规划、人防、施工图审查等关键环节并联处理,并前移服务窗口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大幅精简了审批层级和环节,显著压缩了企业等待时间。
整改整治是解决顽瘴痼疾的有效手段,是学习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常熟市严格对照“可操作、可评估、能见效、有时限”要求,推动整改整治落到实处。针对207项能当下改的问题,推动相关部门靠前整改,依托“民呼我为”“虞企通”平台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打通线上线下政企沟通渠道,推动各部门改进471项惠企惠民服务,解决停车位改造、路灯增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00余个。
“厂房完工就能先验收投产,不用苦等整个项目竣工,这招太解渴了!”苏州星德胜公司项目负责人的兴奋,源于相城区创新的工业项目“分段验收”模式。过去,企业必须等项目全部完工才能启动验收。聚焦这一痛点,相城区数据局联合住建、资规等部门,联合出台了《相城区工业项目“分段验收”操作指南(试行)》,共同推进分段验收并在全区层面复制推广。通过对规划核实、土地核验、消防验收等7个验收流程进行模块化拆解,星德胜项目厂房区域完工后迅速通过验收,设备提前5个月进场调试,同步节省运营成本300万元,真正跑出了项目落地“加速度”。
相城区坚持“解题党建”思维,持续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聚焦改政策、改机制、改流程、改服务,创新建立“献一招、换位跑、主动改”问题解决闭环机制,全区党员干部开展“换位跑一次”行动、“坚持三问 践行四敢”恳谈周等1415次,解决实际问题1034个,提出优化举措1579条,形成制度性成果33项,实现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的“双提升”。
抓实问题整改
解决急难愁盼
“以前只知道智能机器方便,但排队实在耗不起,现在能错开高峰时段办理,15分钟就办好了证件。”在苏州工业园区市民服务中心,李女士拿着刚办好的港澳通行证对园区新推出的“分时段预约取号”功能连连称赞。过去,群众在办理出入境业务时,经常遇到“过早到场”“超长等候”的问题。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应民声、解民忧”的实际行动,精准破解难题,创新引入医疗机构分诊理念,在公安出入境专厅上线“分时段预约取号”功能,通过精准调控,实现人员分流、错峰办理,推动政务服务从“集中受理”向“智能分流”转变。同时,依托“一网通办取叫号系统”,让群众自由选择非高峰时段到场预审,线上获取排队序号、实时查看排队进度,有效避免长时间滞留。功能上线后,公安出入境专厅群众平均等待时间全天降至52分钟,下午高峰时段锐减至40分钟,切实提升了群众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
苏州高新区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路举措,把服务企业作为重要着力点,聚焦中小微企业短期流动性难题精准发力。针对区内部分企业对转贷资金政策了解不足、转贷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苏州高新区国资办积极行动,优化修订《转贷资金池管理办法》,将适用对象扩大至个体工商户,并通过降低服务成本,明确合作机构不得因企业使用转贷资金而降低信用评级等,提升政策可行性和覆盖面。同时,苏州高新区为企业积极搭建银企沟通桥梁,召开专题协调会,帮助区内数十家企业协调融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