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上海率先同城化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陈益 时间:2021-01-12

  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市融媒体中心开设“新闻会客厅”,邀请参会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会客厅,围绕太仓新一年的重点工作,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谈认识、谈感想、谈思路。本期主要围绕“融入上海率先同城化”这一话题展开,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中,太仓如何抓住机遇融入上海,实现快速发展?来听听委员们怎么说。

  交通开道>>>

  强化互联互通

  “交通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同城化给人的感受最为切身,‘十三五’以来,我市交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深度融入上海,其中,沪苏通铁路一期成功开通使太仓市民到上海最快仅需26分钟,多条沪太毗邻公交拉近了两地居民的距离,省际断头路的打通更是把太仓与上海无缝连接在了一起。”市政协委员、市交运局副局长王文华谈道。

  王文华表示,未来太仓要与上海实现同城化,还是要先从交通入手,率先实现交通方面的互联互通。太仓要深入研究上海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同时加强与上海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以便更好地研究可行的、可实施的通道对接方案,搭上快速发展的列车,更深层次融入上海。

  “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多条铁路在太交汇的机遇,加快推进沪苏通二期、北沿江铁路、苏锡常铁路、嘉闵线北延等已规划铁路项目的落地开工。当前北沿江铁路和沪苏通二期正积极配合做好前期工作,苏锡常城际铁路先导段已完成工可单行本编制,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已经明确今年开工建设,这些都给予我们同城化更多期待。”在王文华看来,我市还应加快打通多条地面便捷通道,加快与嘉定路网的衔接,如推进东仓新路对接北和公路、健雄路与霜竹公路等的衔接。

  除此之外,我市还要加强市域内的快速路网,如龙江快速路、S339快速化等项目的规划研究和实施。这样形成对外互联互通、对内各个板块紧密联系的太仓交通圈。

  科创引领>>>

  加快产业升级

  “太仓融入上海的步伐明显加快。”市政协委员、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代作晓说,“十三五”以来,太仓依据自身优势适时提出了融入上海、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等前瞻性发展战略,沪太两地的科创产业迅速同城化。

  目前,太仓既有传统优势产业,也有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规划。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太仓都应充分利用好上海的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势,通过主动布局沪太同城化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全面融入上海的科创产业,高质量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

  代作晓说,近年来上海正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其中不乏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与我市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领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是上海科创中心重点关注的领域。“太仓应充分依据本地产业链主动部署创新链,充分利用上海的优质科创资源。”代作晓举例说,新引进的西工大太仓校区、西交利物浦太仓校区也规划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学院,太仓应提前布局上述领域的产业链,促进沪太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事实上,太仓在科创融入上海的同城化上,早已未雨绸缪,特别是在引进沪上大院大所上,率先迈出了坚实一步。代作晓认为,太仓大院大所的发展已成一定规模,如何利用好大院大所推动科技创新是个关键课题。同时,太仓还应继续构建好大院大所的创新生态链,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在人才引育上解决好人才发展后顾之忧,使其成为沪太科技协同创新的粘合剂、太仓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互需互补>>>

  发挥各方优势

  融入上海率先同城化,能为太仓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把握历史机遇、提升城市量级的重要契机。在市政协委员、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医疗经理宁爽黎看来,太仓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从企业的发展角度看,沪太同城可更好地实现功能互需、互补。“下一站就是上海,太仓必须提前准备。”在交通、物流等方面无缝对接,率先规划好、设置好自己的功能和角色,承接好上海的“溢出”效应,特别是上海因土地空间、人口规模和结构、运营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或对其先进制造、共享服务、居住养老等功能的供给有所影响,这种状况下,太仓更应全方位主动结合自身的优势最积极地迎接同城化。

  “融入上海率先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上海有人才、技术等优势,太仓有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宁爽黎说,太仓应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加快打开与上海产业互补共进、功能互利共享的新局面。宁爽黎介绍,太仓在高端制造业等相关领域,已拥有很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在同城化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上海的人才必将增多,做好人才引育工作,还应具备更为完善的民生条件,如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方面。

  “从我所在的企业运营、个人工作和生活来说,太仓和上海的同城化发展已存在多年。两年前的央视新闻联播就以此为话题,采访报道了我们公司CEO和员工,那时,我们就对这样的发展深有感触。”宁爽黎表示,太仓的城市精神有“精致创新”,上海的城市精神有“追求卓越”,两者相得益彰。而作为“德企之乡”的太仓,还蕴藏着德企的“工匠精神”和“隐形冠军”,在产业和技术上,可与上海开展功能的互补与互需,这是太仓的优势。

  医疗共享>>>

  扩大民生幸福

  “身体健康、看病就医是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上海代表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顶端水平,太仓与上海地缘相近、交通便利,这是太仓人民的一件幸事。”市政协常委、市卫健委副主任朱坚说,我们要把握住这一优势,打造更加便民利民的卫生医疗体系。

  这几年,我市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医联体”建设,太仓各个医院与上海医院都有密切联系,市属医院每周有上海专家前来坐诊,浏河医院、沙溪医院分别成为上海九院、十院的“医联体”分院,上海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家定期来太指导工作。

  “我市在医疗卫生体系上与上海紧密合作,让市民在家门口获得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朱坚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太仓开通了全国14个异地医保实时计算城市,市民到外地就医更方便了,但是仍不如在家门口看病方便。”

  “我们更期待上海最高端的医疗资源整体落户到太仓。”朱坚提议,首先,希望市委、市政府扩展新的医疗资源,例如娄江新城将建设一所高等级的综合型医院,希望在管理上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吸引上海高端的医疗资源整体落户太仓,不再局限于零零碎碎的合作,而是全面规范地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第二,疫情严重时期两地各自为政,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保障信息共享共通和公共卫生资源互联互通,推动信息和工作的协同发展,这样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不会影响两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朱坚最后提到,除了引进上海现成的优质医疗资源,还要充分合理利用上海优质医疗教育培训的资源,提升太仓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推动本地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见习记者 王倩 记者 肖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