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传承百年烹饪秘笈“河豚王”周惠忠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郭惠红 时间:2019-03-26

  他叫周惠忠,土生土长的浮桥人,现年58岁。改革开放之初,18岁的他就帮父亲周建章开起了太仓第一家以“河豚”为主要特色的饭馆。

  40年来,他潜心钻研,用恰到好处的温度、火候、香气,烹制的河豚美味“鲜”遍苏州、香飘上海;他坚守传统,对食材、细节、技法近乎执拗的追求,让家族四代人传承了百年的传统河豚烹饪技艺,发展壮大、愈久弥香!

  敢为人“鲜”

  40年潜心钻研河豚烹饪秘笈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阳春三月,正是品食河豚的时节,也是周惠忠和他在浮桥镇上的“老戚浦江鲜馆”最为忙碌的时候。

  穿上白色工作服、套上袖套,手持剪刀,捞起一条活蹦乱跳、气鼓鼓的河豚,眼疾手快地除去鱼眼,熟练地褪下鱼皮、剖开鱼腹,去除肝脏等内脏……昨天上午10时许,记者见到周惠忠时,他正在亲自动手宰杀河豚。

  很多食客都戏称自己是“拼死吃河豚”,其实在烹制河豚的大厨眼中,是自己在“拼命洗河豚”。如果抵挡不住河豚鲜美的诱惑,又想不为其毒所害,就要舍得在洗河豚上下功夫。先要挖眼,后剥皮、剖肚、掏出内脏,不能碰破上面的薄膜,再一一分类放到干净的容器里;最后,是将鱼肉反复漂洗,直到看不见一丝血痕为止。下锅烹烧之前,以上的东西要一一清点,如果少了任何一样,这鱼就烧不成了。

  周惠忠说,与烹制普通的菜肴不同,烹制河豚的程序和工艺非常严格。首先,将肝放入热油中炸。河豚的肝虽有剧毒,但如果烹饪时没有肝,河豚的鲜美就要打折扣。然后,将晾干的鱼皮放入热油中炸透。最后,才将鱼肉入锅烧煮。这中间的技艺及火候的把握,全仗着厨师的代代传承和烹饪经验。

  浓油赤酱、肉鲜香软糯的红烧河豚,汤汁浓郁、白皙如乳的白汁河豚……40年来,周惠忠潜心钻研传统的河豚烹饪技艺,声名远播,先后荣获江苏省餐饮协会授予的“江苏省烹饪大师”、中国餐饮协会授予的“注册中国烹饪名师”等诸多殊荣;他的“老戚浦江鲜馆”也先后获得了“苏州老字号”“江苏餐饮名单”“中华老字号”会员单位等荣誉称号。

  百年传承

  四代人坚守传统河豚烹饪技艺

  “清朝末年,也就是1910年,我爷爷周同禄就在浮桥镇上开了一家取名‘老戚浦’的酒馆,主要就是烧河豚等江鲜海鲜鱼。”周惠忠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祖父很擅长烧制河豚。“那时都是野生河豚,每逢河豚上市时,祖父天天在小饭店里烧制,附近的居民都喜欢来尝鲜,从未出过事故。”

  “后来,父亲把手艺传了下来,我就偷偷在旁边学。”周惠忠清楚地记得,年仅13岁的他当时人还没有案板高,只能在脚下垫个倒扣的木桶。

  “河豚虽然好吃,但有毒。”周惠忠有此认识后,就踏踏实实地跟着父亲刻苦学习,宰杀、清洗、烧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20岁以后,他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河豚烹饪大师”。

  曾祖父周爱林家里有渔船,还开鱼行,经营水产,会烹制河豚;祖父周同禄是厨师,多年的掌厨实践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烹煮江海鱼方法,尤其擅长烹煮河豚;父亲周建章,深得祖父的嫡传言教,也练就了一手家传烹制河豚的绝艺;如今自己也烧了40年的河豚……周惠忠说,100多年来,他们一家四代人都是靠着烹制河豚谋生,尽管历经了上百年的时代变迁,但传统的河豚烹饪技艺被传承了下来。毫不夸张地说,是河豚养活了他们周家几代人。

  周惠忠坦言,虽然现在自己饭店名为“老戚浦江鲜馆”,但早以名不副实。因为今年开始,长江刀鱼已经全面禁捕,店里销售的刀鱼主要来自上海崇明等地;野生河豚也已销声匿迹,全部靠人工养殖,但自己坚守传统手艺,精心烹制味道鲜美、货真价实的河豚,确保食客吃得开心、吃得安全的原则没有变,因此这些年来,生意一直很好。每逢节假日,都会有一批批上海、苏州等地顾客,慕名前来尝鲜。仅仅上周六、周日两天,他们就卖出了三四百斤河豚。而为了让更多的食客品尝到自己烹制的河豚,周惠忠还在女儿的帮助下,开起了微店,每天光微信下单预定的河豚外卖,就能卖出80~100斤。

  “时代在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也得变!”周惠忠笑着说,对年近六旬的他而言,孩子乐意参与饭店经营管理,让家族技术后继有人才是自己最大的欣慰。(李华/文)


 

责编:郭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