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戏曲艺术,用心呵护“台下十年功”

来源:徐楠 责编:陈益 时间:2023-05-22

5月21日,在“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上,越剧、影视名家何赛飞在比赛现场怒批行业现状,为戏曲艺术传承鼓与呼,催人泪下,冲上热搜。

在“中国梆子大会”第二小组比赛中,一位来自山西吕梁的晋剧演员张军波表演了一出《清风亭》,演出非常成功。但该演员的经历却异常坎坷,他一直都是个临时工,为了一家几口的生存,演戏之余他跑网约车、送外卖补贴家用。何赛飞在评委席大声呼吁:“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

中国戏曲事业繁荣发展,离不开对戏曲演员的重视与培育,这不仅是当下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坚定民族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中国戏曲通过“跨界”、“破圈”、“黑科技”等多种方式不断占据大众视野,青年演员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年春季,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开展春季巡演,走进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等20座城市,陆续上演了42场精彩好戏。“苏昆”充分彰显作为昆曲发源地专业院团的使命担当,以“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自觉,与全国各地的“昆虫”们共赴一场浪漫之约,助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多达360余种。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华夏生生不息的民族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时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政策;“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培育项目为戏曲人才素养提升、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毋庸讳言,即便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多方保障下,一些地区、戏种存在着演员收入不高、演出市场发展不平衡,甚至专业演员要去给二三线流量明星当陪衬,专业戏曲演员转行去演影视剧,技能逐渐生疏等现象。为破解此类难题,近年来已引起文化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打造出了不少培育戏曲专业人才的“舞台窗口”:《拿手好戏》《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跨界歌王》等戏曲综艺爆火出圈;改变传统戏曲的呈现形式,创新节目类型,打造“戏曲综艺”“戏曲选秀”新IP;《武家坡2021》《黄梅戏》等传统戏曲与流行歌曲的“双向奔赴”,让人直呼百听不厌……依托知名节目影响力,戏曲演员的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通过建立戏曲演员基本待遇保障机制与戏曲惠才政策,为戏曲演员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与机会,创新戏曲跨行业、跨类别传播方式,使戏曲行业能够广纳人才、留住人才,为戏曲演员唱好“一台好戏”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芳华待灼,深耕有期。传承和发扬戏曲文化艺术精髓,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不断提升对戏曲演员的基本保障,建立戏曲人才的扶持政策,加重戏曲教育的在各地区、各条线的分量,定能让戏曲艺术硕果满枝、代代相传。(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