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管子里蕴含的“创新基因” 将原来主要依赖进口的海波管实现国内生产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3-03-28

  日前,记者来到苏州利维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验室,看到工作人员滚动着手中的细管,透过显微镜对产品细节精准把关。一根根细长的管子,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正是通过它们,该公司将原来主要依赖进口的海波管实现了国内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介入类手术作为当今一项重要的医疗手段,很多时候都要用到海波管这一关键设备,它是介入类手术输送系统核心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支架、药物球囊、瓣膜等植入类器械安全精准地到达人体病变部位,搭建起治疗器械和病变部位之间的桥梁。然而多年来,受制于金属原材料及制管工艺、涂层材料及涂覆工艺等限制,该技术一直被美国TE等巨头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导致约95%抗扭结性海波管依赖国外进口。

  在国家大力推动植入、介入类器械国产替代加速的大背景下,2020年6月,苏州利维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我市重点引进的科技型企业,在太仓生物港注册成立。该公司致力于搭建基于冠脉介入、神经介入、主动脉及外周介入等微创手术用抗扭结性海波管技术开发平台,以填补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短板和产品空白,实现产品国产化和自主可控。

  目前,该公司已经将海波管实现了50%左右的国产化替代,公司业务逐年增长,2021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左右、2022年销售额达6000万元左右。当前,国内排名前20名的从事介入类治疗的海波管企业都会用到利维鑫的产品。此外,在发展的过程中,该公司产业链不断完善,制管、拉管、涂层、焊丝、切割、磨丝等生产工艺都可自主完成。

  短短两年多时间,利维鑫何以取得如此突破?答案是:功在平时,厚积才能薄发。“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在着手做这件事,前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多年前,当时还在上海一家医疗器械企业工作的利维鑫创始人黄兴龙就与公司总经理刘劲不谋而合。当时,他们注意到,海波管虽然可以在国内生产,但是产品的应用空间相对狭窄,不能满足市场对涂层海波管的需求。于是志同道合的两人,在那时踏上了研发海波管之路。“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迎来大发展,我们凭借之前积累的丰富经验顺势抓住了这次机会。”刘劲说。

  长期被国外垄断,说明海波管的技术要求极高。实际上,做管材的企业在中国有成千上万家,但是用于介入类治疗的海波管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因为产品是要进入到人体血管的,从病变部位到心脏有很长一段距离,如果管材硬了会伤到血管,软了则难以拐弯,所以管材的弹性、抗扭结性必须达到标准。”刘劲介绍。在数年时间里,黄兴龙及团队超前布局、重点研发,采用短脉冲及超短脉冲激光方法对海波管微加工,自主开发了适于各种精微结构的产品,进一步增加了海波管的抗扭结性能,特别是针对过钙化严重和血管曲折的病变,器械通过性提升了40%,抗弯折性能提升了60%。

  “2023年,公司预计销售额达到1亿元左右,我们期望再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将海波管的市场规模做到3亿元左右。”黄兴龙表示。据了解,从2020年成立到现在,利维鑫申请专利31项,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等荣誉称号,同时,黄兴龙被评为江苏省双创人才、太仓市科技领军人才(A类)等。

  本着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经营理念,除了已经形成量产的海波管外,利维鑫还在这两年内,开发出另外两类关键核心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产品,分别是导丝芯丝和内衬管。“目前我们与北京大学等开展合作研发新材料,在导丝类产品上发力。”刘劲告诉记者。(记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