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攥紧“饭碗”底气足

来源:薛雨琛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3-03-17

粮食安全直接关系着社会民生、经济发展乃至国家战略。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是‘国之大者’”。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让人民群众“吃饱饭”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2020年以来疫情、国际地缘冲突以及极端天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际粮价持续高位,引发粮食进口国的恐慌情绪,而国内粮食充足,粮价平稳与国外相比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可见,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政治与民生问题。

“红头文件”给了粮食安全以“底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可以概括为“粮食增产、保障安全”八个字。目前中国农业政策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粮食增产,尤其是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作物必须自给自足,保障粮食安全,这就是国家农业工作的核心和主方向,同时要扩种大豆油料作物。大豆是国家粮食安全最大的“卡脖子”瓶颈,要有效地缓解目前高度依赖进口的“安全风险”,就要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豆粮轮作”,稳步开发一些较为贫瘠的地种植大豆,实现“变废为宝”。

“新型农具”给了粮食安全以“实力”。农业现代化就要利用好田间地头科技“新家伙”。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数字化的新技术在农业上已开始运用推广,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也只能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今利用大型农业无人机可以对几百亩乃至几千亩土地实施全面管控,各类传感器可以随时“汇报”田间地头的实时情况,大型联合收割机能够大幅缩短采收进程。新技术给农业带来巨大变革,这些“秘密武器”缩短了作物生长采收周期、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产量和农产品的品质质量,为实现国家的粮食丰收丰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优良作风”,给了粮食安全以“活力”。广大农村干部扎根基层,深入到“田间地头”,只有在最基层的地方才会面临最直白的问题。“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撸起袖子”才能真正知道广大农民的所思所想,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打消他们的“顾虑”,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与引同时,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要多与干部群众等基层沟通交流,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培育可以大规模种植的、符合当地生态实际的、能够为广大农民带来效益的优良品种,切实把牢自主创新的“种子关”。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制于人而不受制于人”,我们决不能让自己的“饭碗”捏在别人手里,要切实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薛雨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