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工匠精神:总书记眼中的“顶梁柱”怎样才能炼成?

来源:现代快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4-03-10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与代表们共商国是。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巾帼电焊工孙景南在发言中,谈到自己对大国工匠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点头赞许并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这是顶梁柱”。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总书记点赞的“顶梁柱”怎样才能一批批培养出来,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王红军:

  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王红军从“工人”到“工匠”,一字之差,彰显的却是一种精神。大国工匠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有一种说法就是,他们努力将99%提高到99.999%的极致,对自己都比较苛刻。”在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学位办公室主任王红军看来,工匠在于一个“匠”字,他们具备一种“斤斤计较”的精神。

  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让王红军倍感振奋,也深感重担在肩。“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进程中,我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王红军说,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创新多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培养,让人才在解决产业、企业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中不断得到锻炼与培养,获得成长。“具体来说,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宽度和深度。对于技能人才来说,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是宽度;如果以后想要在这个专业上继续发展,就需要精通某一方面的技术技能,这就是深度。”

  大国工匠已经成为激励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标杆,如何从“工”变为“匠”?王红军认为,首先是思想层面的,要从想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始,“在学校阶段,先要把理论学好,掌握基础的技术技能,在生产实践中要不断地锻炼磨炼。”

  王红军给年轻人提出建议,年轻人要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

  全国人大代表邵永海:

  发扬工匠精神,把技术传给更多工人

  邵永海“总书记对大国工匠的关心和赞许,让我倍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领胜城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领班邵永海是一名自学成才的技术能手。

  工作20多年,他从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生产技术部的“领头雁”。邵永海介绍,公司主要生产手机、电脑等精密电子金属配件,“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要坚持对产品的精雕细琢,不断优化配件制造过程方案,既要控制好材料形变,又要将原料最大化利用,一个方案往往要修改数次、数十次,只为让工艺更加精细。”

  “作为一线技术工人,我们就像螺丝钉一样,立足本职岗位,一点一滴地奋斗。这样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日积月累坚持下去,我想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邵永海说。

  他深知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用心带好团队,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能传授给更多人,“希望年轻人少走弯路,提升专业技术,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邵永海在调研中了解到,“企业十分渴望高技能人才,但目前学校课程与企业需求不完全适配。”他建议加强校企合作,让技能大师走进学校与学生交流,或者以兼职老师的身份,定期开展实践教学,真正把一线行业知识带到课堂。

  在邵永海看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不同的行业都有体现。比如在科研一线的大国工匠,用数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钻研一个课题。邵永海说,他将把总书记对技术工人的关怀和期望带回去,分享给工友,更加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培养出更多技能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

  建议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施卫东院校是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摇篮。作为来自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教授施卫东建议,大中专院校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导向。

  施卫东认为,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应坚持以产业为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地区产业人才需求,科学规划学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例如,主动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进一步加快新兴行业特色人才培养。对部分急需稀缺专业人才,探索实施订单式精准培养,使地方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与区域发展布局相匹配。”

  施卫东表示,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还要打造多元化培养路径,进一步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创孵化器等机构的资源优势,充分“借智”“借力”,探索构建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服务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招生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材开发等,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效能,探索职业院校与科研院所在实训基地共建、师资共享等产、学、研、训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此外,还要拓宽职业院校教师引进渠道,吸引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入校任教,降低学历要求,提高技能要求。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在职业培训、高技能人才研修、职业技能竞赛等方面的作用。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力度做实工学交替,构建以技能提升为引领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提升实训质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项凤华 徐苏宁 卢河燕 李娜/文 顾闻 刘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