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交易需谨慎 签约留证防风险
随着二手车交易市场的活跃,二手车买卖纠纷屡有发生。近日,市法院就处理了一起由车况引起的二手车交易纠纷。
2023年10月,边某(化名)在某二手车公司购入二手小型轿车1辆,车款2万余元。购买前,边某特意询问了车况,公司回复称车辆存在磕碰、钣金问题,曾有小维修及出险,并邀请边某试驾。到场试驾结束,边某便决定购买并支付了定金。
在车辆过户后,边某到4S店查询了该车的维修及理赔清单,发现车辆曾在2016年发生过交通事故且单次保险理赔金额超过15000元,2021年车辆亦进行过维修,维修费用为12000元。边某认为二手车公司恶意隐瞒车况,要求对方赔偿5000元或者回收车辆,双方产生争执。边某通过消协协调未果,遂一纸诉状诉至法院,称二手车公司存在欺诈,要求解除二手车买卖合同,同时返还购车款并支付三倍赔偿金。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在双方洽谈之初,被告已告知原告案涉车辆存在磕磕碰碰和钣金问题,并提出原告先现场看车,认可后再谈。原告试驾过案涉车辆后,在未发现问题的情况下交付了定金。同时,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在交易完成前,双方对于案涉车辆是否系事故车、是否进行过修理或出险等相关情况并未作出排除性约定,而且原告使用车辆半年多时间,从未提出过该车辆的安全性能或质量状况存在问题。现有证据不足以认定原告系因被告未明确告知具体的维修费用金额、出险次数等信息,导致其作出购车的错误意思表示,故原告以欺诈为由要求解除案涉买卖合同并要求被告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依据不足,法院不予支持,驳回了原告边某的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现实生活中,经营者出于促成交易达成的目的,确实存在夸大宣传、含糊表述等不规范经营行为,应结合其行为对于交易达成的影响作判断,不能一概认定为欺诈。二手车不同于新车,车辆本身就存在事故、维修的可能,应当以双方约定标准为准。因此,消费者在购车时应理性判断,在二手车交易中要明确自己的要求并签约留证,以免发生纠纷时无据可依;二手车商家应全面了解所出售车辆的使用、事故、修理等情况,并向消费者如实告知,规范诚信经营。(记者 薛海荣)
新闻中心
更多- 我市公交紧跟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变化,优化调整上百条次线路,提档升级多座智能站台 “智慧”公交 出行更懂你
- 强健“2+2”产业筋骨,以汽配产业为核心,高端装备、半导体等产业为支撑,全力提升产业能级 锚定发展新坐标 书写双凤新答卷
- 向“新”跨越,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重点布局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数字经济引领璜泾创新发展
- 对接优质资源 促进务实合作 徐华东带队在北京招商考察
- 2025太仓(北京)产业合作推介会举行 加仓长三角 就在金太仓
- 企业抢出海 外贸多元化
- 苏州太仓·西安周至2025年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举行 打造新时代苏陕协作样板
- 今年我市共排定重点项目195个,项目投资完成率已超序时进度 项目建设“拉满弓” 有效投资“后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