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里感受幸福变迁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1-04-22

  过往的时光里,浸透了我们的酸甜苦辣;如今的美好生活,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迁。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一套松下音响、一双纯手工草鞋……都承载着历史的回忆,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最近,浏河镇浏南村正在打造村党史馆,其中有个民俗老物件展览区,里面展示的近百样老物件都是村民自发捐赠的。

  ■一台留声机,陪伴他们家人半个世纪

  上周日,70多岁的瞿惠康和女儿瞿莉来到浏南村党史馆民俗老物件展览区,看看那些陪伴他们家半个世纪的老物件。“这个留声机是上世纪70年代的,当时我还年轻,在海洋渔业公司上班,一个老同事退休了准备回老家,留声机不方便携带,就送给了我,那时候这可是件稀罕物。”在展览区的一个角落里,一台指针式留声机安静地待在木箱内,瞿惠康打开木箱,把指针放到转盘上,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老同事将很多唱片一起送给我了,当时瞿莉姐妹俩还小,对她们最有吸引力的就是这台留声机,姐妹俩会围着留声机听它发出悠扬而抒情的乐声。”

  从小受留声机的影响,瞿莉姐妹俩都喜欢上了音乐。瞿莉结婚时特别想要一套当时很新潮的音响,当年浏河的海洋渔业公司出国人员回来可以带几大件家电,瞿惠康夫妇在回国人员手中购买了一套原装松下音响。“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买这套音响花了4000多元,在那个年代,4000多元要存好多年!”瞿莉说,这套原装松下音响成了他们家的“宝贝”,从此,罗大佑、李宗盛的歌声回荡在新房内,也成为女儿的音乐启蒙。

  ■黄草手工品,见证浏南村的时代变迁

  黄草手工品,见证了浏南村的时代变迁。浏南村相关工作人员将它们放在民俗老物件展览区中展出,让大家回忆和了解往昔浏南村人的生活。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草手工品可以出国换外汇,在上海市华亭镇,有专门收集黄草手工品的外贸公司。浏南村靠近上海华亭镇,80来岁的陈菊英娘家就在华亭镇,她从15岁开始就做黄草手工品,后来嫁到浏南村华家宅,同时也把制作黄草手工品的技术带到了华家宅。

  陈阿婆回忆说,她嫁过来时做一套黄草手工品,可以换取2.5元报酬。那时在厂里上班每月工资才二三十元,2.5元对于农村人来说挺可观的,因此远近的村里都有人来向陈阿婆学做黄草手工品补贴家用,制作黄草手工品在浏南村兴起了一股热潮。虽然现在已经80来岁,但陈阿婆偶尔还会用黄草编织拖鞋,了解到村里正在征集老物件,她马上拿出了两双黄草拖鞋,送给村里。

  70多岁的梅柳芳是浏南村39组的小组长,了解到村党史馆需要征集民俗老物件展出,她翻箱倒柜找出珍藏了许久的各类票据,在征集议事会上拿出来,引起了围观。1966年发行的全国粮票、1972年发行的上海市粮票、1986年发行的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1978年发行的江苏省地方粮票,还有1983年浏河供销合作社的一份股票……其中粮票都是梅柳芳家当年省吃俭用存下来的。改革开放以后,粮食敞开供应,但这些票据能让年轻一辈窥见当年景况,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记者 阚亚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