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和塘 分娄江之水 筑人文底蕴
出娄门,过昆山,娄江自苏州逶迤向东。入太仓境,一分为二,主流成新浏河,支流为池塘河,池塘河过西城河,始为致和塘。致和塘穿太仓老城区而过,入于东城河,因元代致和年间疏浚而得名,虽长不过3公里,但河畔历来民居商铺栉比,鸿儒先贤毕至,尽显江南繁华与风韵,构筑了太仓人文底蕴。
国保“太仓石拱桥”是我市最重量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座,其中3座都坐落于致和塘上,从东到西依次是皋桥、州桥和周泾桥。
据记载,州桥建于元代天历二年即1329年;州桥建成后的第2年和第5年,即1330和1334年,周泾桥、皋桥也先后建成。这3座桥是单孔和3孔拱桥,风格基本一致;桥身上采用长系石拉接,增加横向稳定;券石、栏板、桥耳部分采用石雕装饰,大部分桥的金刚墙和桥面石之间镶嵌“乳丁”石,增加桥的艺术性。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这3座桥,也能看出元代太仓的繁盛与致和塘的历史地位。”太仓文史研究者陆静波介绍说,州桥在当年是一个地标式的建筑,州桥的后面就是昆山“州治”,因此称为州桥;州桥、周泾桥、皋桥3座桥相距约1500米,这等于是一个城市框架,接连建成了这3座桥 ,说明在元代的时候,致和塘两岸就是一个非常繁华、非常集聚人气的地方。
西门街、老大街、东门街,曾是数百年间太仓城区的东西向干道和最繁华的长街,长街因致和塘而成,与致和塘相依。西城门水关、卖秧桥、王锡爵故居、樊村泾、痘祠堂街、东园、东门街……时代变迁,致和塘畔不复旧时景观,但从这些地名和历史遗存中,依然能看出历史的底蕴。
“致和塘畔真的是名人辈出!”致力于太仓历史人文研究的孙仲秋老人告诉记者,仅州桥到周泾桥这一段致和塘畔,就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层出不穷的名人大家,河南岸是孔庙、州学,后来变成了太师和太高,是太仓文脉所在。河北岸有王掞的“宰相府”、王锡爵“太师第”;有毕沅、陆增祥两位状元的“状元府”;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月季夫人”蒋恩钿也都曾生活在这里。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致和塘河床淤泥沉积,多处驳岸坍塌,两岸老屋简陋陈旧,加上县府街、人民路兴起,替代了致和塘畔新东街城区最繁华商业街的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太仓老城区改造又从致和塘畔起步,清理河床、重修驳岸、拓宽道路、老房拆迁,致和塘畔换了新颜。
如今,随着高新区的蓬勃发展和娄东新城建设的推进,太仓城区的重心正向东移,但致和塘畔沿街依然集聚着很多餐饮店、服装店,虽少了一份热闹,但多了一份时尚,而沿河绿化带又让古老的致和塘多了一份宁静、从容。
城厢镇建设局党支部书记吴健明告诉记者,现在的致和塘是老城区一条重要的生态景观河道,城厢镇正通过生态治理和综合治理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其水质。生态治理主要包括放养鱼虾螺等沉底动物,种植水生植物,以及采取植膜吸附、硫基材料吸附等手段;综合治理就是雨污分流、截污纳管。相信随着治理的持续推进,致和塘的水会越来越清,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致和塘将有另一份韵味。(记者 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