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映初心——基层电影放映人的初心故事

来源:娄江夜读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3-08-10

今年是太仓撤县建市30周年,30年来,太仓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我这个乡村电影放映员的故事。

我叫陆丁兴,1962年11月出生,是太仓市浮桥镇马北村人,学校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家务农。本以为要和黄土地打一辈子交道,哪能想到太仓撤县建市的这三十年间,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5年,镇上开办了电影放映员培训班,得知这个消息的我喜出望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经过刻苦学习,我如愿成为一名编外放映员,从此与电影放映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当年我放映的第一场电影,是在浮桥中学的阶梯教室里,过程很顺利,但是我却突然感觉到肩负了一种责任。作为放映员,其实并有那么轻松的心情去关注电影的情节,更重要的是确保顺利完成放映,把快乐带给观众。我给自己定下一个奋斗目标——做一名优秀的电影放映员,为群众尽职尽责搞好服务。

当时,镇上没有固定放映场所,3年间就换了5个场地,还经常流动设摊放映。太仓港开发建设工地众多,大量工人云集,文化生活比较枯燥,我就把放映设备搬到了工地上。一个工地接一个,一场电影接一场,此举得到了工友们的交口称道。“把电影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是我对电影放映的质朴理解。

后来机构改革,清退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我也是其中之一。经过慎重思索,我提出了唯一的一个要求,能不能将电影放映机卖给我,我好继续把电影放下去。因为,放电影是我的乐趣,更是我的事业啊。

就这样,我彻彻底底成了一个文化个体户。我把电影送到了学校、企业和社区,也送到了医院、敬老院和部队营房,我用这种最直接、最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走遍了浮桥的角角落落。

早先的电影器材一共有200公斤,就靠我蹬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后来三轮车升级成了面包车,我就省力多了。如今,胶片电影放映机换成数码放映机,装备重量减轻了一半。我更是轻装上阵,电影放映更加勤快,服务更加周到。

自2018年以来,随着数字电影的文化下乡,我的电影放映有了政府补贴,解除了许多后顾之忧。

二十多年,我放映了5000多场次的电影。因为这份坚守,我先后被评为2009年太仓市十佳新人、2009年苏州市十佳新人。2013年1月,我被中央文明办评为敬业奉献“中国好人”。这对我来说,是对我坚持的目标最大的肯定。

这20多年的光影人生,正是太仓撤县建市三十年中,我作为一个基层电影放映人的初心故事。

(作者:陆丁兴 太仓市浮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