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志愿红”,燃亮新时代文明之路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目前,我国注册的志愿者已经超过2亿人,全国平均每7人里就有1名是志愿者,已注册志愿服务团队数量约100万。“志愿红”成为热情、奉献、温暖的代名词,遍布社会各个角落。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工作寄予厚望,称赞志愿者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弘扬志愿精神,可促进全社会加快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多年来,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脱贫攻坚、济弱助残、紧急救援、生态保护、防疫战疫、大型活动等领域做了很多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志愿精神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促进了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逐步提升。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志愿服务也日益成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展示志愿服务精神,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为人类精神文明贡献优秀成果,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弘扬志愿精神,有助于优化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民利民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人们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提供了广阔平台。人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激发起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今年8月,重庆救火的“摩托骑士”志愿者们“火”出了圈,他们自发集结、送物资、协助扑火,成为了救火力量中重要的一部分。志愿服务已然成为优化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
弘扬志愿精神,能更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众多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志愿活动的社会参与面和内涵意义。志愿精神及志愿服务活动,彰显着现代人力求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求之余追求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对促进和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志愿者的活动表明,志愿精神具有强烈的实践属性,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把个体道德追求融入社会生活公共领域,有助于推动社会精神面貌发生新的变化,从而加速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当代中国志愿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内容、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强大道义力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不断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又适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必将对“迈步新征程、走向新辉煌”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陈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