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非遗 历经时光淬炼尽显江南之美

来源:夏琳琳 责编:陈益 时间:2023-06-07

6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悠悠中华五千年文明,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历经岁月洗礼,越发璀璨动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民情和文化观念,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非遗“出圈”,擦亮苏州文旅魅力新名片。苏州这座千年古城,拥有昆曲、古琴、宋锦、苏州评弹、苏剧、玉雕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已入选7项人类非遗,33项国家级非遗,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苏州用非遗+旅游的形式,不断绘就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在太湖之畔打造苏绣小镇,形成了集文博、展、研、游为一体的产业文化载体;在虎丘开展“非遗文化圈”建设,形成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群;在山塘街推出集非遗体验、浮生IP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塘·浮生集”,让古城焕新、非遗活化。旅游是传播非遗的重要渠道,让非遗有了全新的呈现方式,赋予了非遗新的时代内涵,不断焕发出新时代的文化魅力。

古为今用,促使非遗与科技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助力。前不久央视播出的《非遗里的中国》,一款全球首发的苏绣+科技的作品,实现苏绣3D立体的效果,让非遗“活”了起来。在苏州博物馆,用现代的创新打印技术和场景,可开启不一样的非遗文化体验之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也步入了数字化时代,让非遗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融合,可让“传统”接轨“未来”,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走进生活,推动非遗技艺的持续性发展。当前,一些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窘迫局面,每一种非遗文化,都是经过时间淬炼和代代传承成为经典,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在于留下传统,更是要让更多人加入其中,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正是通过举办非遗曲艺周、云游非遗·影像展等重点活动以及通过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体验非遗、学习非遗。唯有让非遗走进生活、贴近群众,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才能让非遗传承人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保护步履不停。

非遗,承载着一方水土、一方百姓、一方智慧,代表着一方城市、一方气韵、一方理念。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为契机,“苏州非遗”可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让非遗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展现属于苏州的江南文化之美。(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