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港-中区-后城”全面进阶 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王晓雅 时间:2025-11-14

  编者按

  时光见证奋斗足迹,实干绘就壮美华章。“十四五”收官之际,回望五年征程,太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跃上新台阶。即日起,本报推出《辉煌十四五 壮美新答卷》系列报道,全景展现“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实践成果,凝聚奋进“十五五”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雄踞江尾海头的太仓港,是太仓发展的一张王牌。“十四五”以来,太仓锚定“以港强市”战略,以“前港-中区-后城”为发展布局,构建起以港兴产、以产促城、以城育港的良性循环,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前港  枢纽能级跃升

  俯瞰太仓港码头,集装箱堆叠成山,各类货物有序出海。其中,汽车出口成为最亮眼的增长极。

  “2021年4月,太仓港完成首船外贸汽车出口业务,2722辆汽车、工程机械车出口至欧洲、非洲。”太仓海关物流管理科科长魏蔚表示,“十四五”期间,太仓港汽车出口量不断攀升,并迅速成为江苏及长江沿线汽车出口第一大港。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太仓口岸出口汽车近70万辆,同比增长超75%,覆盖巴西、沙特、德国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中国制造”崛起,太仓港外贸结构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为以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2024年4月,苏州企业阿特斯的储能柜首次经太仓港出海,打通储能柜出海新通道;2024年12月,直升机出口业务成功首航;今年前10月,太仓口岸出口储能柜产品货值约210亿元,同比增长约1.4倍。此外,太仓港还出口船舶、新能源矿卡等,货物种类不断丰富,可以“上天、下地、入水”,为新质生产力出海提供支撑。

  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共建“一带一路”等机遇叠加优势,太仓港进出口货物、集装箱规模持续攀升,枢纽地位持续强化。去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3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近3亿吨,同比增长4.9%。

  中区  产业聚链成势

  “港口流量”如何转为“经济增量”?五年里,太仓持续以物贸产业为引擎,以临港制造为基石,“双轮驱动”聚力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在斯凯奇中国物流销售中心,每天有约20万件货物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供应斯凯奇在中国的近3500家线下门店。2021年投用的一期项目与在建的二期工程,将共同成为斯凯奇在全球第二大物流中心、亚洲最大线上线下物流“双总仓”,为太仓物贸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五年里,依托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太仓以“建总仓、到太仓”为发展目标,以物贸产业为主导的沿江现代服务业项目如拼图般紧密嵌合。目前,太仓已集聚4800多家沿江服务业企业,形成了千亿级的港口物贸产业基地。

  “大港口”催生“大产业”。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当下,太仓临港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化、多元化迈进,从“深蓝”走向“蔚蓝”,船舶制造、港口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夯实根基,汽车零部件、低空经济、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美妆产业加速崛起,去年产值达42亿元,占苏州全市四分之一,江苏“美妆港湾”品牌效应凸显,展现出强劲的产业集聚优势。

  五年来,临港产业规模持续“扩容”。今年,太仓共安排三级重点项目195个,涉及产业、科创载体、基础设施等多个类别,太仓“3+3”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实力不断跃升。

  后城  幸福生活提质

  港产城融合的终极目标,是让百姓共享发展红利。

  作为“后城”建设的核心引擎,50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一步步从“规划图”变成“实景图”。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沪苏通铁路一期、沪宁沿江高铁相继通车,“5+1”轨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教育资源提质扩容,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智汇港、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建成投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加快建设。医疗康养配套升级,瑞金医院太仓分院正式运营,中德创新城医养中心即将启用。万豪酒店、华润万象汇等高端项目相继落地,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作为“后城”发展的前沿阵地,7.92平方公里港区中心区也展现出新面貌。港区医院、港城第二小学等民生项目投入使用,五洋滨江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改造升级,希尔顿欢朋等高端酒店落地布局,“美妆港湾”展销中心开门迎客……一个更现代、更精致、更有烟火气的港城加速成型。此外,龙江路快速化工程加快推进,将打通港区连接主城区的快捷通道。

  “后城”功能持续完善,文娱服务不断升级。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里畅玩,音乐节里嗨歌,香塘·野邻LINE FRIENDS露营村开业,七十二家理想村开园,郑和公园改造升级,冰雪游、乡村游、古镇游、港口游等串联融合,“后城”成为人们近悦远来的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记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