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上央视亮相非遗新春大联欢
2月1日,CCTV-1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播出的《2025年非遗晚会》下集,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非遗新春大联欢。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南丝竹的精彩表演成了一大亮点。
2025年农历乙巳蛇年,恰逢“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首年。为此,《2025年非遗晚会》特别精选了全国各省(区、市)300余项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结了近千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非遗盛宴。
在晚会中,演员海清演唱的经典曲目《茉莉花》由太仓五洋丝竹乐团伴奏,赋予了这首传统民歌全新的演绎。画面依次展示了江南丝竹中的扬琴、中阮、笙、箫、笛子和二胡六种乐器,参与演奏的六位乐手均为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据弹奏中阮的陈建中透露,尽管非遗晚会中江南丝竹的表演时长仅为1分42秒,但为了达到最佳节目效果,实际录制时间超过40分钟。乐团成员反复配合演奏,力求将最完美的江南丝竹表演呈现给观众。
江南丝竹是广泛流行于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浙沪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以丝竹类乐器为主,演奏风格具有江南韵味,符合“小、细、轻、雅”的特点,是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文化符号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嘉隆年间,发源于太仓南码头,与昆曲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2006年,由我市作为第一申报单位的江南丝竹项目,成功被列入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我市连续四次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江南丝竹)之乡”,进一步巩固了我市在江南丝竹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进入新时代,江南丝竹依然与我市百姓生活紧密相连。新建了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江南丝竹馆,并以五洋丝竹乐团和文化馆民乐团为引领,形成了30多支由老、中、青、少不同年龄层次组成的江南丝竹社团,遍布城乡。这些社团积极参与全市范围内举办的各类非遗展示、交流和比赛活动,持续推动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2025年非遗晚会》,江南丝竹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记者 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