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和思考 ——以太仓市为例

来源:太仓市委党校 责编:陈益 时间:2021-09-09

城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强大引擎,发展水平高低决定了地区经济能级与城市建设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新一轮城镇化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站在新起点上,太仓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仍需探索创新、奋斗有为。

一、新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在原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城市所属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趋势,进一步将人的要素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市民的宜居宜业、成长发展,地区的创新驱动、能级提升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道路。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重视人的全面需求。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梦想的大小,决定了奋斗路程的远近,只有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感受到舒适、阳光和希望,才能从内心认同这个家,才会主动贡献力量。因此,新一轮城镇化建设要更深入关注基层百姓的真实情感和生活需求,从人的生活环境、教育就业,尤其是内心追求出发,帮助人们充满正能量,激励人们追逐梦想,真正做到努力有方向,奋斗有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二)助推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第一源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今后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更侧重创新环境的优化构筑,进一步提升城市集聚和共享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能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助力创新成果转化,优化创新整体环境,努力构建廉价创新、资源共享、勇于尝试、不惧失败的城市禀赋。

(三)统筹城乡协调建设。一边是农民工进城,一边是“创客”返乡下乡,新时期就业形势的特点,充分揭示了城乡要素之间进行自由双向流动的新需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城镇化的要求认为城区的进入条件放宽得还不够,各种资源要素在城区的集中配置还不足。但是新型城镇化应该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乡镇上,尽快补齐乡镇的短板,保持城区和乡镇发展同步,实现城区和乡镇建设的“共荣”。

(四)融入区域一体发展。随着国家跨省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的大量完成,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高层战略,我国正逐步形成“城市群-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协调-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格局,城镇化的建设早已不是地区政府的独立行动。新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城市所属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趋势,这是区域一体化内城市城镇化发展有别于一般城市的最主要特征。

图1: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内涵形成过程

二、太仓城镇化已经迈出坚实步伐

近年来,太仓始终紧扣“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的发展定位,聚焦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结合点、突破点和创新点,持续补短板、开思路、谋创新、求突破,不断丰富园林城市内涵,努力探索社会科学管理,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品质,城市和谐、绿色生态、精致宜业已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一)以“城”定位。形象方面,太仓围绕现代田园城市打造整体形象,按照“一市双城三片区”的市域空间布局对城乡绿地进行系统规划,将造园绿化贯穿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全过程,“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特色逐步显现,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7.43%和40.25%。2018年起,着手构建以“一心两湖三环四园”为核心的园林体系,鼎力推进生态公园建设,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网络,城市生态特征、宜居品质更加鲜明。

(二)以“人”定位。社会方面,从厘清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权责边界的“清单式管理”1.0时期,到开展三社联动的“引导式治理”2.0时期,再到建设“发展型”幸福社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能动式善治”3.0时期。太仓“政社互动”实践始终注重培养居民参与社区发展过程中的个人意愿、公共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社区多方治理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激发,基层社会管理汇聚强大合力。

(三)以“业”定位。产业方面,作为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过去的28年,随着与德国企业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逐步形成“资本+研发+产业+人才”的新型对德合作模式。全球第8家、中国第3家德国中心落户,德企入驻近400家,90%早期落户德企完成增资扩产,50%以上的德资企业在太仓开展本土化研发创新,“双元制”教育累计输送1万多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太仓成为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效益最好的地区之一。   

(四)以“文”定位。教育方面,在原有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太仓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先后签订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和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相继开工建设(成),太仓将成为全国首个建有“双一流”高校的县级市。未来,三方将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拓展、国际交流、产业融合等主题,全面深入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科技共兴、财富共融发展目标,打造校地共建共赢的县市典范。

(五)以“行”定位。交通方面,依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构建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支撑、水路为纽带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市域内“六横七纵”为骨架干线的综合交通网络全面形成。紧抓多条铁路汇集的历史性机遇,在沪通铁路一期落地开通的同时,力争将规划建设的沪通铁路二期、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4条铁路和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延伸线在太仓站交汇,形成“5+1”轨道交通网络和东西南北相互贯通的交通枢纽。

三、新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处在重大转折期,从各地城市的快速扩张,到跨区域的城市集群建设,再到中央高度重视的五大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城镇化探索,到明确“四化”道路的新型城镇化实践,再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都反映出中国城镇化建设正在进入新阶段。新时期,太仓既要解决旧的问题,又要迎接新的情况,既有当前的困难,又有长远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一)城市规划经营困难增多。近几年,太仓得益于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红利,恰逢“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众多国家重大的战略机遇多层叠加。占据区位、交通、教育、经济、宜居等先发优势,聚集了智能制造、科创孵育、现代物贸、高校园区等大批优质项目。更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沪苏通铁路太仓站、太仓南站相继营运,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双一流大学毗邻而起,娄江新城规划投建,千亿航空产业园破土动工,城市建设空间不断优化提升,发展动能不断聚集蓄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城市跃升正在展现。与此同时,也蕴积着城市经营管理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的风险,解决处理诸多新问题虽然能学习借鉴国内外宝贵经验和有益做法,但是也要避免因经验不足而走弯路、交学费。

(二)区域环境影响更加深入。改革开放以来太仓一直被称之为上海的“后花园”。伴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太仓提出“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全新口号,背后是这座城紧抓新机遇,融入上海的决心与信心。上海的发展变化与太仓城市的建设方向休戚相关,单从人口角度分析,如下图:上海户籍人口数和常住人口数2011年分别为1417.3万和2301万,2020年1478.9万和2478万。分析比较临沪的太仓、昆山、嘉善等县市近十年人口变化,区域一体化导致的人口虹吸效应对多数临沪城市的冲击已经显现。2021年初,国家放开落户政策后,上海迅速放宽落户条件并限制房价上升,吸纳人口的意向更加鲜明,未来区域人口虹吸效应将再次提升,这对临沪县市的人口管理和吸纳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区域一体化也要趋利避害。

图2:太仓、嘉善、昆山户籍和常住人口

(三)本土创新意识亟待加强。太仓自古为天下粮仓,物产丰富,文化繁荣,经济活跃,今后将是一座现代化大港和高铁、地铁汇聚的城市,优越的自然地理禀赋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太仓人有些时候的小富即安、保守知足的特性,这种性格特性奠定了太仓社会稳定、朴素扎实、行以致远的基础,但相对保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往往是大胆实践创新置业的“羁绊”阻碍。与浙、粤等外省市活跃的创新思维和人才涌动相比,本土创新创业相对缺少热情且层次偏低,主要集中在服务、餐饮、娱乐等行业,鲜有涉及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四、新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踏上新征程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太仓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应抓住机遇、顺应趋势、更新理念、理清要素、开拓创新、破题发展,建设更加美丽、更加幸福的金太仓。

(一)以非凡的定力夯实城镇之基

1、从“蓝图”到“宏图”,更坚决贯彻规划建设新目标。建设规划是展示城市空间布局、经济水平和外在形象的蓝图,建设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城市发展擘画着灿烂辉煌的明天景象。

2020年太仓实施修编的《太仓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进一步明确构建“一市双城三片区”的市域空间结构,规划适用性明显提高。接下来,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规划方案,针对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的众多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分级分类管控体系,分清刚性和弹性管控内容,对于面积、高度、开发强度、总体空间结构等内容进行刚性管控,对于城市风貌、建筑形态、功能发展进行弹性管控,内容作为法定规划中城市空间管控条目纳入蓝图管理平台。坚决杜绝“以特色建设之名、行房地产之实”的过度房产化现象,坚决根除功能单一、缺乏循序产生的“城市病”问题。健全城市建设规划执法机制与体制,整合现有执法力量,完善部门联动机制,采取相应的执法处置措施,重点查处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的违规建筑。全面维护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建设规划能够有效传导和落地施行,真正实现一张图绘到底的远大愿景。

2、从“吸引”到“吸纳”,更牢固树立人口跃升新观念。人的全面发展和能级提升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灵魂,城镇化不仅仅是物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以往的城镇化更多追求人口数量的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人的发展和容纳不够重视,这是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

太仓正在倾力打造“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让人才成为发展的有源之水。同时,面对城市即将出现的人口导入冲击,更要确立质量吸引兼顾数量吸纳的“大人口观”,将以往更多对人才吸引的关注适当投注到人口吸纳。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住房保障措施,根据群体需求,加大住房租金、资金、租赁政策支持,降低住房使用和购买成本,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廉租房政策。着力制定更接地气的吸纳政策,施行更加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精准评价和分类管理各素质层次人口,出台更为精细的支持政策,促进用工供需协调对接。在全面补齐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短板的前提下,进一步满足新进人口在消费、娱乐等方面的更高需求。充分尊重农民选择权,吸引更多农民自愿市民化,确保新市民与原有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让城镇化发展优惠更积极、更正面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从“改造”到“改善”,更科学延展存量更新新要求。存量更新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新城建设是能级跃升必要的“范围扩张”,那么存量更新就是刀刃向内挖掘的“内涵增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成为当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老小区改造、“331”专项整治、“931”环境整治等城市更新行动在太仓已经实施多年。以往,我们从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出发,让设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生活更加便捷。现在,更需要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导向,兼顾个人成长和城市发展,在做好原有“面子”的基础上,将城市众创空间、微型资本创业、适老龄化改造、社区智能设施等非传统“里子”要素更多融入改建范畴。优化居民创新创业环境,孵化新零售、新消费、新娱乐的城市创业新蓝海,提升老旧小区生机活力。从房内空间、公共空间和运营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形塑适老宜居环境,保障每位老年人“颐养天年”,确保青老同惠共赢,促进优民生和促发展的两不误,形成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磅礴合力。

(二)以海纳的胸怀迎面时代浪潮

1、从“互利”到“互惠”,更纵深融入区域一体新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影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主要的外部环境,是区域内城市城镇化建设的“必答题”。我国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还处于发展的红利期和机遇期,区域资源还有极具操作力的统一规划和整合空间。

太仓与上海区域相连,受上海辐射影响巨大。近几年,太仓提升交通能级、优化产业链条,积极与上海开展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沪太断头路相继打通,重大项目不断落户投产,跨区环境共治互动开展。新时期,太仓更要充分利用地缘和先发优势,进一步主动迎接区域协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全方位深入区域一体,努力实现沪太从有形对接向理念、形态双重接轨的演进,从以工业领域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经贸合作、社会治理的拓展,更多谋划两地科技创新生态链构建,更多侧重教育、文化、医养等功能性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合作,更多关注基层百姓真正获得社会发展红利,推动“沪太一体化”丰硕成果转变为城市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和两地百姓感受真切的物质实惠、满满幸福感。

2、从“共生”到“共荣”,更合理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基本一致,两者相辅相成。但是,目前部分镇村仍然缺少必要功能资源,“空巢老人”、“农村空心化”问题仍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城乡共荣仍在路上。

过去几年,太仓推动美丽城镇建设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乡镇面貌焕然一新,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民生水平显著提升,为这条发展之路的前行夯实了基础,也为乡镇吸纳更多要素打牢了基础。下阶段,要建立更有助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撬动各类要素向乡镇流动,为乡镇“输血”和“造血”提供条件,促进乡镇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弥补乡镇社会服务短板,优化乡镇留人驻才条件,增强乡镇要素承载能力,进一步构筑空间融合、功能齐备、优势互补的城乡格局。城区与乡镇两条腿并行,绝不应当厚此薄彼,唯有经济与资源共进共享,精神与物质两手并抓,使人自由畅行其间,不受地域功能束缚,把城乡的差距缩小、甚至融化在亦农、亦工、亦城、亦乡的新型空间中,才是城镇化发展、城乡一体格局的理想状态。

3、从“便捷”到“便利”,更循序探索高铁新城新实践。高铁时代经济为城镇化物流、人流发展所带来的方便显而易见。但同时,高铁新城关于建设超前、房地产化等话题也一再引发争议,一些地区高铁新城人口不多,空置率高。可见高铁并非发展的“万能药”,过于功利,欠缺统筹,前景也难言可期。

太仓规划的娄江新城一定程度上带有高铁新城的特点,是下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拓展区块。在目前主要规划所在的陆渡、板桥等片区,其人才、经济等基础条件尚无法满足新城能级需求的现状下,如何不以牺牲现有开发区、老城区的繁荣为代价来谋求娄江新城的有效开发,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还需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将眼光放着长远,保持必要的前行定力,把娄江新城放在全市整体空间中去规划设计,放在区域一体发展趋势中去探索研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前瞻布局基建项目,合理配套产业功能,进一步提高新城吸附要素的有序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以期促成全域良性循环,形成新城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步释放新城发展带来的长久利好。

(三)以卓越的勇气续写娄东新篇

1、从“宜居”到“乐居”,更不懈追求城市人文新境界。每一个城市都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脉肌理,它是单一城市城镇化发展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标识和动力源泉,如果说宜居概念带有物质气息更针对城市设施,那么乐居概念更带有人文欢悦的品性更偏向人的情感。

长期贯彻“现代田园”、“政社互动”等先进理念成就了太仓多年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美誉。下一步,要进一步树立“城市家庭”理念,不仅城市建设要具有较强的宏观规划设计,更要有城市发展政策、空间内涵、设施功能全面体现科学、人性、周密的人文关怀。优化营造城区、乡镇、社区多维度人文活动中心,发挥城市空间服务和教化功能,完善和创新精神文明传达方式,灵活使用日常灯光秀场、文艺演出、背景音乐、健身连廊等多层次、多形式风景,吸引和增加人们外出交流聚会的机会,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进一步大力推行无障碍改造,注重城市特殊人群的特殊要求,精准和合理提供哺乳期妇女、儿童、老人等必要服务设施。增加政府主导的城市节日活动、文明志愿活动、市民消费活动频次和规模,借力现代媒体网络,强化活动时效性、公益性。将底蕴深厚的四王画派、江南丝竹等娄东文化与城市空间、文明志愿、街舞台相结合,渗透于随处可见的日常周围。逐渐将城市人文精神和特有传统融入市民的生活和心灵,努力塑造传承历史、紧跟时代、富有人情的给力城镇氛围。

2、从“科教”到“科创”,更善于运用一流大学新优势。未来在区域县市范围内,双一流大学将是太仓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有优势。高校的健康发展会直接带动了城市人口、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并使高校周边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双一流大学为太仓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

目前,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一期已建成,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已开工,并计划在2022年投用。面对可期的明天,需要进一步把握城市与大学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面、高效、科学构建协调议事、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决策咨询等互动平台的前提下,营造以大学需求为导向的良好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城市创新环境,使更多大学的内在要求与城市提供的外在支持系统相融合,使更多科研攻关成果在城市中快速衔接转化、开花结果。城市和学校各有所长, 只有城市与大学充分互动、勠力同心、携手并进, 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 为城市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为太仓高质量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3、从“盆景”到“风景”,更持续开拓文旅景区新内涵。文旅景点是实践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绝佳着落点。乌镇以“互联网+”产业为战略定位方向,集聚发展“创新链+产业链”。周庄探寻“旅游+文化创意+高科技”的转型升级,产生强大综合效应。伴随城镇化发展理念的不断优化,景点和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太仓文旅资源充裕,“古”有沙溪古镇、郑和公园,历经传承、积淀深厚,“今”有电竞小镇、天镜湖畔,悠闲娱乐、多姿多彩,具有优良先天优势。但在文旅创融方面,虽然也有“创客空间”“文创融合”等创新举措,但无论层次、规模、效益和先进地区相比都犹显不足。今后,要在必要留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文旅跨界融合之道,充分把握游客体验需求和产业入驻需要,融合兼并古今元素,打造差异服务体验。在健全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大胆和灵活运用商务观光、酒吧休闲、健康运动、文化体验等旅游新业态,塑造新的消费景点,增加新的消费体验,培育新的消费业态,发力“夜经济”,打造夜街区,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广范围的产业塑造和生态创新,全面延伸区域功能内涵。构筑以景点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的综合、创新、特色产业圈,塑造品质娄东印象,通过亮点、特色留住人和业,推进城镇化发展再上台阶。(徐逸山 吴  俏 钱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