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丰村:95后“田园梦想家”上线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2-08-17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太仓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努力书写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三农答卷。作为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之一,市融媒体中心今起推出“走村看变化”全媒体主题报道,通过记者蹲点式采访,看农村产业发展,观美丽乡村风景,听群众幸福心声,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生动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太仓推进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和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东北连着沙溪,西北接着双凤,以杨林塘、横沥河、顾门泾、项七泾四河为界,勾勒出了城厢镇万丰村的地理方位。万丰村是生态保持较好的传统村落,水网纵横、良田千亩、民居枕河而建,拥有“三水一宅六分田”的自然风貌。近年来,万丰村获得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苏州市十佳最美乡村、苏州市康居特色村等荣誉。

  在这片父辈世代耕耘的土地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也播撒下了新时代的种子。这些年,潘鋆皓等一批95后农业委培生见证着村里发生的欣喜变化。

  ■村里来了一批95后,闯出村民致富路

  在电视剧《山海情》中,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让闽宁镇移民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双孢菇。潘鋆皓的故事也得从“双孢菇”说起。2016年,21岁的潘鋆皓到村里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种菇,彼时,蘑菇房已经实现了恒温恒湿和全年种植,但上料、接种菌丝还是得依靠人工。“料、粪、菌丝盖好,再覆土,然后铁艺支架一层层叠起来。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采蘑菇,种一茬收一茬。”这样的脏活、累活潘鋆皓一干就是大半年。

  有了种菇的经历,如今,潘鋆皓分管起农业来更加得心应手。夏收夏种是村里的大事,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潘鋆皓回忆道,在村里务农的这些年,他亲身感受到了农业技术的现代化以及农村产业的规模化与体系化。“当时我就负责开农机,虽然是自动插秧,但由于不熟练,秧插得七拐八绕。现在村里正在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等高产技术,农机装上了北斗导航系统,不需要人操控方向盘,就可以把秧苗插得很板正,效率高了,插秧可以提早两三天结束。”潘鋆皓说。

  据了解,万丰村是新毛现代农业园区内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位于太仓“三万亩水稻丰产方”的核心区域。朝着无人农场、智慧农场的方向,目前,万丰村已采用稻鸭共生、生态种植等模式,实现从水稻育秧、播种、管理、收割到精米加工全程机械化,形成以生产优质生态稻米为主,特色农产品为辅的新型农场。万丰出产的新毛芋艿、牛踏扁毛豆、毛板青蚕豆不仅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更深受百姓的喜欢。而万丰生态大米也获得了有机产品生产、加工认证证书,万丰村生态有机基地成为我市首家进入官方认证体系的有机大米生产基地。

  ■污水处理工程变身生态湿地公园,“水美万丰”越来越“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美丽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绿水青山”的支持。万丰村有一个绿色生态湿地公园,荷塘、木桥、芦苇荡像一颗颗隽永的明珠点缀在连片的稻田和民宅中央。这是万丰村党委与市水务集团“共驻共建”的产物,将水处理与休闲游憩有机结合,让360户村民受益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变身”为8000平方米的生态湿地公园。

  近年来,万丰村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水美万丰”的牌子越擦越“靓”。“以前村里大部分是平房、水泥房、石子路、水泥路,这些年村里农房翻新、铺上了柏油马路,还有了路灯。”张曦婷是土生土长的万丰人,作为一名95后农业委培生,毕业后她回到了村里,“上学的时候就看着村里环境在一点一点变好,感情还是很深的,所以回到村里贡献自己的力量。”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目标,万丰村开展生活污水、河道环境、生活垃圾、宅前屋后、菜园田园等整治,新增绿化2.31万平方米,建成了月季坊驿站、美丽菜园、停车场、四好农路等项目,环境持续优化,风貌明显提升。

  随着生态环境与配套设施的改善,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特色产业优势,万丰村全力配合打造金仓湖农文旅精品示范区,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三水一宅”休闲农庄获评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苏州市共享农庄。多户村民返乡创业,介澜民宿获得太仓市首批乡村民宿执照,运营取得阶段性成效。

  ■乡村值得更多年轻人“双向奔赴”,00后也来扎根田间地头

  “设想中,农村工作应该是每天都在田间地头,来了村里才发现,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

  这是农业委培生张佳怡和朱珺闳的共同感受。张佳怡主要负责宣传与项目招投标,去年刚毕业的朱珺闳是一名00后,一到岗就碰到了疫情大考。现在,她主要负责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别看她年纪小,每天顶着烈日跑十几家农户已经成了她的日常。张曦婷则主要负责调解,“调解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事情是小的,矛盾是多的。”除了以和为贵的劝导,作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张曦婷需要常常学习、更新法律知识,“人手一本《民法典》是我们的常态。”

  万丰村党委书记费杰告诉记者:“年轻人眼界宽、思维活、学习能力强,可以为乡村赋予更多活力。在乡村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新技术、新项目其实需要通过年轻人来执行落地,这是他们的优势。”不过,在万丰,老党员也是乡村治理的中流砥柱,他们以“老师傅带小徒弟”的方式将老一辈的乡土人情、智慧经验传授下去。

  据了解,农业委培生毕业后去哪个村,是学生和村委之间双选的结果。如今的乡村,已经不是“垂垂老矣”的落后模样,生态、产业、乡风文明等已经显露出“百业待兴”的生命力。年轻人给乡村带来活力的同时,乡村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现风采的广阔舞台,而乡村就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耕耘中从传统向现代融合。(见习记者  顾嘉乐/ 文   记者 王静微/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