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赋能 催生科创之花绽放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2-09-21

  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也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依托科创载体培育创新型企业,是太仓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目前,太仓已建有省级以上科创载体46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7家,孵化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太仓,正加速成为载体培育创新之城。 

  创新力持续攀升

  科创载体引擎作用彰显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位于太仓航空产业园内的点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27号厂房内,由公司总经理赵运生博士带领的研发团队迎来利好不断:公司继国内首个55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下线后,于今年7月推进发动机转速突破至20000r/min,越过二阶临界转速;今年8月,完成了发动机优化设计和新一批验证机的投产。

  这得益于太仓科创载体的加速蝶变。

  筑好巢,方能引来金凤凰。对此,赵运生深表认同,“落户太仓以来,航空产业园为企业提供了具有优越研发条件的办公室、试验厂房等,让企业安心做科研”。获益于此,上述55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预计在今年底完成地面试验,明年开始量产;公司900公斤推力级涡扇发动机的研发也在如期推进。

  无疑,科创载体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牧星生物材料(太仓)有限公司总经理雷和朝亦深有同感。致力于研发医疗生物材料的牧星,此前是太仓市科技创业园培育孵化的一家科技型企业。目前,公司生产研发基地已成功入驻江苏先进无机材料研究院,业务也逐渐拓展并应用在治疗癫痫等医疗器械材料行业中,今年企业销售额预计同比增长100%。

  对于牧星的华丽转变,雷和朝表示:受益于研究院无机材料领域企业的集聚,公司于此可更好开展协同创新,共享检测科研设备。目前,企业技术团队研发出了符合“脑起搏器”产品各项技术指标要求的脑电极导丝,成功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成为相关脑起搏器研发企业的供应商。今年3月,牧星又成立新的项目组,研发生产铂铱显影环,现已初见成效。“在科创载体里从事科技研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拓宽优质空间

  科创载体加速崛起

  引领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建好用好高品质科创载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航空,到太仓”,这句话已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当下,为吸引优质航空航天产业企业落户,太仓高效运营了中德创新园三期航空产业园、航空新材料创新园、大学科技园共36万平方米现有载体,升级改造150亩中德创智园,在娄江新城规划17平方公里智能制造区。目前,仅太仓高新区就已集聚航空航天上下游企业上百家。

  拓展优质空间,在打造科创载体上持续发力。生物医药产业是太仓打造“3+3”产业创新集群的重点之一。目前,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一核两翼”的发展格局,分别为生物医药产业园、生物港和中德(太仓)生命健康产业园。太仓生物医药产业步入快速增长期,建成生物医药载体200万平方米,集聚生物医药类人才近1.5万人。

  在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伴随着七溪生物硅谷一期建成,一幢幢标准厂房呈现在眼前,鳞次栉比、气势恢宏。同时,太仓生物港四期工程项目也于近期开工建设。

  延伸产业触角构建特色链条,协同全域空间提升平台能级。当前,太仓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临沪科创产业高地建设的若干政策》等文件,支持孵化载体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用好《太仓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管理办法》,构建起纵向贯通市镇两级、横向覆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创社区”的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

  今年,太仓还将进一步优化培育模式,继续推进已建载体提档升级,打造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为科创项目和人才团队再提供9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载体平台,让一批批初创企业“破茧化蝶”。(记者 肖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