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 “缝制”城市记忆
服饰,是一个人对外交往的名片,也反映着一个时代最鲜明生动的特点。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太仓人对衣着的需求逐渐从“穿暖”转向“穿美”,街头出现了不少制衣店。如今,太仓人身上的服饰颜色更为丰富,款式也更加多样。曾经流行的手工制衣虽日渐式微,但仍有一些手艺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匠心,一针一线“缝制”着属于太仓的幸福模样。
老裁缝
“舍不掉的手艺,剪不断的回忆”
巧手裁缝百家衣 ,一针一线皆匠心。
董裁缝已过耳顺之年,他的店原来位于古松弄,拆迁后搬至向阳小区斜对面,今年是他在太仓开店的第36个年头。
店铺面积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布料墙前展示着几件成品西装,这也是董裁缝做得最多的衣服类型。经年累月的学习成就了好手艺,好手艺自然而然带来了好口碑,不少人选择来董裁缝这里定制西装。
“董裁缝什么都会做!我来这20多年了,从女儿结婚到孙辈出生,家里从小孩到老人的衣服几乎都是在这里做的。”记者刚进门,顾客张阿姨便热情地“推销”起了董裁缝的好手艺。“长情”的客人源自董裁缝半辈子的坚守与执着,从十几岁进入服装厂学习,到自立门户出来开店,裁剪、缝制、熨烫……这些步骤董裁缝一做就是40余年,使用的插电熨斗、缝纫机、锁边机等工具,也都是陪了他几十年的“老伙伴”。尽管已得到颇多客人的认可与夸赞,但董裁缝仍在精益求精的路上不停钻研。除了过年期间,一年中的其他日子他都会穿戴整齐、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店里,赶制完客人订单后的空闲时间里,他一直在研究新的制作手法与技艺。
好的裁缝不仅要有技术,更需要耐得住寂寞,正如董裁缝说的:“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我只要答应了别人,就一定会尽力做到最好。”
质感软糯
“羊绒新时尚,百搭不挑人”
在太仓,如果想买羊绒衫,去小北门街是最佳选择。这条并不算长的街两旁,几乎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家羊绒专卖店,“小林羊绒店”就坐落在这里。店主林阿姨经营羊绒生意已有26年。店铺云集的地方竞争也大,对此林阿姨表示,时尚羊绒,百搭不挑人。相比于各种促销策略,好品质才是最吸引顾客的原因。
小店坚持品质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近几年,林阿姨的儿子与儿媳也参与到了她的羊绒生意中,在电商崛起的潮流下,林阿姨通过年轻一辈的帮助,在微信等平台扩展更多客户,线上销售与线下工厂店结合,将自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由于品质过硬,不少老顾客在离开了太仓后,也会通过网上渠道购买她家的衣服。如今,柔软亲肤、保暖性强的羊绒衫越来越受到年轻顾客群体的青睐。在保证原有工艺的前提下,林阿姨也会关注当下的流行趋势,推出一些设计时尚、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款式。
小小一方天地,独具匠心。手工制衣人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时尚的变迁,见证了人们对衣着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变的是大众对美的追求,不变的是手艺人的初心与坚守。
高级定制
“旗袍多优雅,女人更妩媚”
深藏在一针一线中的匠心精神,赋予了衣服全新的生命和舒适度。
记者刚走进这家旗袍店,便被店铺内挂满的各式手工缝制旗袍深深吸引住了,再往里走,店主顾女士正专注而安静地做着缝补工作。
顾女士从事服装设计已有30年,年轻时的她曾在大仓时装有限公司工作,秉持一颗热爱传统服饰设计的心,她于2009年开了这家旗袍店。
旗袍的制作工序复杂,从量身到挑选布料再到裁剪、缝制、定扣……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也考验着缝制者的技艺与耐心。“只有见到顾客真人,我才能制作出符合她自身特点的旗袍。”谈到旗袍,顾女士打开了话匣子,旗袍多优雅,女人穿上更妩媚。每一件精致的旗袍都倾尽顾女士的心血,包括一个小小的盘扣。“别看这些扣子花纹简单,有的专心做也要一到两天才能完成。”顾女士说。
“现在很多老中青女性都会选择来店里定制改良款、新中式旗袍。尤其是婚礼旺季,得提前三个月定制。”顾女士说。潮流变迁的背后是观念和审美的变化。近些年,国潮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旗袍等传统服饰。在这基础上,顾女士也会创新设计一些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款式,通过颜色、布料、裁剪等搭配,对传统旗袍加以改良,传统与潮流相撞,更契合大家的喜好。
对顾女士来说,每一件旗袍都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承载着满满的情意,定制旗袍不仅仅是做成一件衣服,更像是在打磨一件艺术品,是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她大半辈子的爱好。(见习记者 张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