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到“好”,优质均衡 太仓教育焕发新活力
老校换“新颜”
1993年的夏天,浮桥中学的操场上,7名女生你追我赶,角逐校运会田径项目的冠军,这一幕被定格在浮桥中学的纪念相册里。
那一年,颜婷13岁,刚上初中,校运会的场景她仍历历在目,尤其是当时的煤渣跑道。“每次开完运动会,身上、脸上都是灰,跟现在的塑胶跑道不能比,现在的跑道踩上去很柔软,没有什么灰,看上去也很整洁。”
尽管如此,对于当时像颜婷一样的众多学生而言,这已经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校园。1992年,浮桥中学新校区建成投用,“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很幸福。”颜婷回忆。
2019年,恰逢浮桥中学建校80年,学校异地重建,9月搬入新校址,建设有“科技课程中心”“创客中心”“机器人教室”“航模教室”等特色教室;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必备生活技能,学校还创建“长江生态课程中心”“烹饪教室”“模拟法庭教室”等专用教室。“乃德崛起,复兴中华,在吾仔肩。”浮中人高唱先辈创立的校歌,踏上新的征程。
30年来,太仓全面提升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十三五”以来,实施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50个,总建筑面积77.54万平方米,总投资45.59亿元,全部完工后可新增学位3.25万个。在义务教育阶段,投入教育装备经费3.41亿元,教育技术装备100%达省Ⅱ类标准,其中90%的学校达省Ⅰ类标准,江苏省智慧校园占比达86.7%,教育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居全省前列。
高素质教师队伍崛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费剑锋从大学毕业,进入浮桥中学任教,1993届高三毕业生是他带的第一批高考生。赶上了教育技术发展的“黄金十年”,原来天天与粉笔打交道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粉笔和黑板会逐渐被幻灯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取代。
浮桥中学一张1993年的毕业照,把费剑锋的记忆带回了那个时代,“当时学校还有高中,文科一个班、理科一个班,那时候每个班人也不多,就三十几个人。”费剑锋回忆说,当时,学校里的老师不多。如今,学校每年都会引进新教师,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层出不穷,“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老师的素质越来越高”。
师资力量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近年来,我市实施太仓市教育人才计划,构建完善“四层九级六模式”体系化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卓越教师”“领军校长”教育人才队伍。“十三五”以来,我市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乡教师队伍合理均衡,教师队伍中119人获评国家、省、苏州市级荣誉。
“活力教育”风光无限
落实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培养计划、初中“强校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创成省、苏州市级课程基地39个,省、苏州市级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15个……这些教育成果,无一不彰显着太仓“活力教育”的优秀战绩。
近年来,一批创新实验室建成投用,开发丰富特色课程,开展高端竞赛辅导,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激活学校整体办学效益。全市范围内创立“德育新时空”品牌,健全“五育并举”落实机制,43所学校获评省、苏州市级文明单位或文明校园,全力打造“活力校园、活力课堂、活力教师、活力学生”,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活力。
此外,我市集团化办学改革历经“结对共建”“委托管理”“一体化管理”“联盟建设”四个阶段,目前正加快打造集团化办学5.0版本,建成15个融合型中小学教育集团和6个幼教发展共同体,推出“名校+新校”的办学模式,打造区域和学校集团品牌集群。“以原来的需求,太仓设立‘窗口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发展。如今,社会对于教育优质均衡提出了新要求,太仓的集团化办学很好地响应了这一要求。”原市教培研中心教研室主任凌微年说。
太仓教育未来可期
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8所,其中公办学校106所,全市在校学生11.41万人,全市公办学校在职在岗教职工总计6542人。未来,太仓的教育将继续发展壮大,建立更多的优秀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全力推进“活力教育2.0”工程,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活力。持续擦亮“德育新时空”品牌,推进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加快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步伐,促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太仓教育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太仓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此外,我市将持续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加快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实施细则,全面落实公民同招,加强符合转学要求学生的区域统筹,确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额与班额“双达标”。
对于太仓教育的未来,凌微年充满信心地说,“整个城市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站在新的起点上,太仓教育正在向着一个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相信未来太仓教育将更加优质均衡,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教育的发展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太仓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太仓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记者 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