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专家看一线 | 触摸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太仓节奏”

来源:苏州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2-09-2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苏州市委提出,要在扎实促进共同富裕上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积极探索富有苏州特色的高水平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以推进共同富裕的扎实举措和过硬成果,履行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

  由市社科联和苏州日报社携手推出的“社科专家看一线,助力共同富裕”活动,将围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主题,组织专家赴一些先进地区深入调研、学习取经,探索发展路径,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为苏州更好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今首推调研组专家赴太仓市的调研报告。

  “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这是太仓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真实写照,也为推进高水平共同富裕提供了雄厚基础。近年来,太仓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全市着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乡村振兴取得了不平凡的成果,有效拉动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共同富裕推进扎实有效;连续六次占据“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榜单首位,致力于打造人人都能享受美好生活的幸福城市。

  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太仓实践有何特色?今后发展的探索路径又在哪里?近日,市社科联组织专家赴太仓,先后调研了双凤镇庆丰村、城厢镇东林村和娄江新城规划展示馆,实地了解了太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并通过座谈交流,一起为推进太仓共同富裕建言献策。

新农村建设

激发共同富裕新活力

  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这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目标。太仓在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过程中,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加以推进,通过城乡协调发展,抓好生态环境,以提升农业“含绿量”来增加经济效益的“含金量”,为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探索新路。调研组来到双凤镇的庆丰村和城厢镇的东林村调研,真切感受到了太仓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太仓的农产品具有很大优势与潜力,在双凤镇庆丰村,专家们看到了大片的水稻田,村领导介绍,庆丰村的水稻种植面积居太仓市榜首,良种覆盖率达100%,切实扛起了以“确保足够数量、稳定粮食供应、确保需粮得粮”为目标的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同时,为激发村级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村里推出了“畅游水乡”和庆丰“稻田理想”等一批农文旅项目,乡村休闲旅游的品牌打造和民宿项目等都在深入推进,村民收入也获得了新的提升。

  调研组专家在城厢镇东林村,同样看到了一个以推进“循环农业”来增强集体经济,广开农民致富之路的先行村的生动实践。该村创新“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四个一”农牧循环,全村绿色高质水稻、小麦年总产量突破2000吨,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羊肉250吨。此外,村里还发展多种经营,农文旅项目活力倍增。2021年,东林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5637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31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万元。

  当前,太仓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施,农民增收成效明显。据了解,太仓市的现代农业稳中提质,构建“双10”农业园区体系,建成高标准农田4.2万亩,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入选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商标富农”工程深入实施,绿色优质农产品年均增幅超20%。“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璜泾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美丽村庄建设有序推进,共享农庄(乡村民宿)加快创建,“富民33条”出台以来,全市休闲农业营业总收入12.3亿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委培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十大培训模式”候选名录,统筹配置各级培训资源,完善市镇两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1万余人次。创新农业保险机制,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5家市级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转化,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将发展农文旅作为促进增收致富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快形成太仓农民增收致富新业态。实施多轮次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工作,构建村级经济长效发展机制,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年均可支配收入超1000万元。

产城融合

走上高水平发展轨道

  太仓市在布局推进共同富裕之路时,全力抓好产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临近上海的优势,重视引进高校等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新水平。

  调研组专家来到太仓娄江新城规划展示馆,对娄江新城的规划发展,特别是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高质量规划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据介绍,娄江新城北至苏昆太高速,西至沈海高速,南至上海界,东至沪苏通铁路,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约30万人。该新城将形成“一心两轴三核四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一心,即太仓主城东部副中心,是娄江新城在太仓全市的总体定位。两轴,即白云渡大道融沪发展轴和太仓大道科创发展轴,是娄江新城发展的核心骨架。三核则是以两所大学为依托的科教中心、以高新区便民服务和创新中心为依托的市民中心、以会议会展和文体艺术中心为依托的商务中心,这是娄江新城的三大核心功能节点。具体布局上,划分为科教创新区、智能制造区、高铁商务区和临沪国际社区。

  娄江新城将以先进产业体系为支撑,实现从精明增长到智慧创新的转变,高起点构建中德创新城;以绿色生态宜居为诉求,实现从生态水乡到宜居城市的转变,高品质营造临沪宜居城;以精准管控为抓手,实现从系统蓝图到可持续性开发的转变,高标准打造智慧数字城。同时,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中德合作、自主创新等战略机遇和国家任务,娄江新城将重点发展10大主导产业,超前谋划5大未来产业,形成3大产业集群。专家们表示,娄江新城的规划与建设,将为太仓市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做优公共服务

提升民生幸福感

  近年来,太仓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0.1%下降到26.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0.6%下降到27.0%。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已经达到富裕水平。同时,围绕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会者也进行了深入研讨。

  座谈会上,来自太仓市发改委、太仓市委党校、城厢镇和双凤镇的领导介绍了相关情况,专家们在听取情况后表示,太仓连续占据“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榜首,就说明了太仓市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已很好把握了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逐步实现了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全方位提升了广大居民生活品质。

  目前,太仓市的基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全面达标。今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学校项目30个,新增学位1万余个。健康“531”系列行动深入实施,普惠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展至14类55项,建成三级医院2所,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老年大学已建成开放,养老服务经验全国推广,居家养老月服务老年人超过6万人,建成181家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和156家老年人助餐点,村、社区覆盖率超100%。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超1.6万场次,成功承办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等重大赛事,天镜湖电竞小镇入选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政社互动”实践项目名列“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之首,公共法律服务“太仓模式”全国推广。

  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就需要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专家们表示,随着一体化发展迈向新的目标,太仓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将会获得新的提升,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民生保障,更好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太仓实践

□苏州大学教授、苏南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叶继红

  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太仓市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完善治理制度、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与文明素养,打造了农民共同富裕的示范品牌。

  产业特色多元。产业兴旺发达是共同富裕的前提与基础。太仓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坚持走乡村产业特色化、多元化道路。以双凤镇庆丰村为例,该村开发了乡村稻田观光、稻作文化、乡村民宿、农户菜地认领等特色化的农文旅项目。再以城厢镇东林村为例,东林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方面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如农场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生态养殖合作社、林果合作社;另一方面建立了专业化公司,如金仓湖农业科技股份公司、穗月文化公司、金仓湖物业管理公司、金仓湖食品公司、金仓湖米业,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治理规范高效。建立规范的治理机制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东林村为提高村集体经济收益,做大做强集体资产,在坚持集体经济产权为村民共有、“肥水不外流”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外聘职业经理人制度,形成集体经济组织与职业经理人双方“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治理模式。这一制度一方面激发了合作双方共同做大做强集体经济“蛋糕”的动力,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集体经济的经营风险。据了解,2021年东林村集体资产各项经营收益达5637万元,为村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舒适幸福。居住集中化是太仓农村“三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城厢镇为例,目前城厢镇农民集中居住率达85%,东林村则通过整体动迁实现了村民的集中居住,新社区“东林佳苑”按照中高档住宅小区标准建设,小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户均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住房宽敞舒适。从收入来看,农民拥有“五金”,即薪金、租金、养老金、股金、福利金,人均年收入高达5.5万元。强大的集体资产赋予了农民较高的生活福利,农民享有就近医疗、大病补助、低保托底、口粮供应,生活无忧,幸福指数较高。

  乡风原生朴素。乡风民风是一种原生态的乡村文化表征,体现了乡村特有的精神风貌与气质。太仓在推进农民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还注重乡风民风建设,助推人的文明素养提升。如东林村通过每年举办家庭文化节、文明新风评比等各类活动,弘扬新风尚。庆丰村则通过稻作文化研学、道德讲堂宣讲、乡村公德评议会等活动引领培育乡村文化新风,涵养崇德向善风尚,促进美丽的田园风光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相融合,美丽乡村风貌与人的精神面貌相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


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发展新格局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讲师 孙陆诗雨

  太仓成为长三角新崛起的交通枢纽,是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契机,是太仓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为实现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建议太仓从枢纽城市建设、流量经济发展、高端产业引领三方面加快推动。

  建设枢纽城市。近年来,太仓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交通网络,港口航运,形成了近洋直达、沿海内贸、远洋中转、长江集并、内河喂给的航线网络。截至2021年年底,太仓港航线已达216条。铁路方面,跑步进入了高铁时代,建起沪苏通铁路、北沿江高铁、苏锡常城际铁路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每天有76班动车、高铁从太仓通往全国各地。下一步太仓应依托交通枢纽带来的发展机遇,打破公路铁路航运的交通壁垒,向东主动接轨上海,向西衔接苏州主城区,向南加强与兄弟城市的产业协同,向北发挥跨江融合的桥头堡作用,促进交通枢纽与产业发展充分融合,不断提高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建立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综合枢纽城市。

  发展流量经济。太仓交通枢纽的形成,推动了流量经济的发展,太仓与国内、国际的资本、物质、人才交流频繁。目前,铁路、公路、港口、5G网络等基础条件日趋完善,还建设了太仓港数据信息中心、太仓国际物流城等物流、信息流的平台载体与服务机构,具备了发展流量经济的基础条件。太仓应抓住流量经济发展的机遇,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支撑,以大数据分析为工具,加快建设要素重组、整合、加工等平台机构,推动服务业及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以争取更广阔的经济空间和更大范围的市场定价权,通过产业链、供应链进行资源配置与整合,将物流、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资产流聚集在太仓,在集聚辐射过程中实现各资源要素通过高效流动,发挥流量经济的连接效应与外溢作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紧扣高端产业。发展高端产业与推动产业高端化是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太仓前瞻性谋划了航空航天产业、精准医药研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打造了中德智能制造、临江智慧物贸、长三角数字文旅“三大高地”,建成中德(太仓)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欧美绿色制造产业园等主要载体,为精密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太仓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技术知识密集、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附加值高的高端产业。抓住国产大飞机研制生产的机遇,依托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大力发展民用航空、精密制造、先进材料、卫星应用等高端产业,积极承接国产大客机零部件生产等业务。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等向高端化发展。

  目前,太仓应把握交通枢纽带来的城市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流量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更好满足人民对生活品质提高的新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用“稳稳的幸福”践行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苏州市委党校讲师 刘 铭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指引导向,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星辰大海、根本旨归。太仓连续6次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县级市榜首,正在以“人”为中心,围绕提升居民“稳稳的幸福”,推动共同富裕。

  富民增收计划让居民收入稳步提升。“稳”不是停滞,而是稳中求进,是可持续提升。“十四五”开局之年,太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890元,增速高于苏州大市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51:1,低于全国、全省和苏州。成就的取得源于太仓几年以来坚持不懈地推进富民增收计划。2019年太仓市政府印发《太仓市2019年富民增收工作要点》和《太仓市2019年富民增收工作分解表》,从6大方面33个工作要点对富民增收工作提出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并且细化分解任务目标,落实责任单位,确保富民增收工作保时保质完成。在打造高素质劳动者方面,注重提升劳动者自身能力,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中德双元制本科培养项目开班,801人通过“双元制”培训获得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分市场遍布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委培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十大培训模式”候选名录。在外在扶助支持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共同富裕。

  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全面回应让居民生活“四平八稳”。“稳”不是止步于局部 ,而是全面均衡、系统改善。太仓市基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全面达标。养老服务经验全国推广,居家养老月服务超过6万人,建成181家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和156家老年人助餐点,村、社区覆盖率超10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学校项目30个,新增学位1万余个。大病再保险成为国家医改新政蓝本。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超1.6万场次,成功承办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等重大赛事。公共法律服务“太仓模式”均在全国推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太仓得到全面系统回应,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效率不断提升。

  对公有制的坚持让共同富裕“底盘”稳健。“稳”不是单纯的个人物质财富增加,而是社会共同财富的增长,是个人物质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统一。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把公有制经济这个“底盘”做大做强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体现为集体经济。太仓持续做大做强做实集体经济,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不断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对于缺乏发展集体经济基础性条件的乡村,鼓励集体经济联合抱团发展,实施多轮相对薄弱村帮扶工作,做优做实村企联建。


扎实推进太仓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

□太仓市委党校讲师 王子铭

  太仓作为全国城乡发展最为均衡的城市之一,在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方面拥有坚实的“家底”,在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扎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非常具有率先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

  2021年太仓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890元,同比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33元,同比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46元,同比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51:1。但与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在解决收入、地区、城乡“三大差距”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与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对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做出更多理论研究和路径探索,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太仓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一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厚植发展优势。太仓需要把“太仓速度”作为突破跃升的制胜法宝,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速提升太仓能级量级,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要做优新时代“接轨上海”文章,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擦亮对德合作名片,快速打造国家级对德合作平台,坚定实施“以港强市、以市兴港”战略,全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太仓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用好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等战略力量,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生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应用,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要加快市域一体化发展,优化局域布局。太仓需要更加主动融入苏州市全域一体化发展,全力做好与昆山、常熟的联动与合作,加快娄江科创文化走廊建设。在做好接轨上海的同时,加快推进融入主城、联动周边,当好苏州市全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样板。充分发挥太仓的自然禀赋和竞争优势,错位发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一体化建设,提高养老、医保等社保民生领域市域联动保障水平,在人均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等方面不断缩小差距,形成空间共构、功能共生、产业共谋、设施共建的良好格局。

  三是要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实现普惠均衡。太仓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心用情做好民生领域“四则运算”,加快将发展成果转化为共同富裕的获得感、公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结合“江南文化”品牌建设,在文明培育文化滋养中丰富富民内涵,努力做好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文章。

  四是要做优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太仓需要抓住《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红利期,迭代升级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融合发展,以推动城乡双向开放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探索农业企业发展新模式,对于东林村循环农业发展经验,要大力推广,推动资源整合、设施共享、一体发展,实现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多重效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加快构建具有太仓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

(苏报记者 弓 玺 马玉林 王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