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稳增背后 一座城与一群人的“双向奔赴”
11月1日,太仓202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入户登记工作在各区镇同步启动,拉开了为期15天的“人口小普查”序幕。
人口,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2024年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末,我市常住人口84.70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与2010年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1.19万人相比,14年增加13.51万人,增长率为18.98%。
数字背后,是十余万新太仓人用脚投下的信任票。太仓,这座县域城市,何以打破规模桎梏,成为人口奔赴的“热土”?答案藏在产业升级、宜居生态、政策创新与城市能级跃迁的多重奏中。
“造梦工场”机遇多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相关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总量每年保持增长,到去年底达2.3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9%,即,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生活在长三角。
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太仓紧邻上海,兼具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吸引各类产业布局加码。近年来,太仓以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总部物贸为主导,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为特色的“3+3”现代产业体系为各类人才打造了施展拳脚、成就梦想的大舞台。2024年,太仓GDP同比增长6.8%,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9%。强劲的产业“磁吸”让人们与这座城市建立深度链接。
“创业是一场马拉松,在太仓,就像有了‘补给站’和‘领跑员’。”徐宁崧如是说,他创立的海德豪控制系统(苏州)有限公司落户太仓以来,产值每年实现翻倍增长,去年一年完成了“高企-规上”双跨越,本人也成功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
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产业基石更为牢固。太仓,已连续三年位列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榜首。正如徐宁崧一样,在太仓的人才与企业不约而同地作出评价:“这里的营商环境‘太’舒心!”多年来,太仓不断擦亮“5E·太舒心”营商环境服务品牌,以好环境、好平台、好政策、好服务,打造企业、项目、人才“近悦远来”的发展生态,让海内外企业家在“幸福金太仓”收获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截至2025年1月,太仓市人才资源总量达25.0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17万人。
“最优服务”和“家的舒心”让更多“城市合伙人”加盟于此。Marco Hamacher是德国人,最早是作为集团工程师于2007年随可耐福太仓港区项目来到太仓工作。“有家乡的感觉”是Marco Hamacher对太仓第一印象,现在太仓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不仅收获了事业,还收获了幸福,妻子檀萌也是新太仓人。在中国期间,虽然他辗转多地,但当2023年他有了创业的想法时,又回到了太仓。“我在太仓生活了10多年,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去了其他城市。当我开始想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找一个落脚点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太仓。”Marco Hamacher表示,政府部门专业热情的服务让他的构想在一个月之内就得以实现。如今,他的新公司已经开始量产,效益不断提升,逐步走上了正轨。
作为“中国德企之乡”,经过30多年的精耕细作,太仓已汇聚超过560家德资企业,年工业产值突破670亿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汽车核心零部件、工业母机、航空航天三大产业集群。
诗意栖居田园城
城在田中,园在城中。抬头是醉人的“水晶蓝”,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在太仓,目之所及,皆是美景。“整洁、干净、美丽”,是很多人初见太仓的第一印象,也是让他们怦然心动、萌生定居之念的原因之一。
早在2020年,太仓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以“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为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太仓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等指标持续提升,“一心两湖三环四园”城市生态体系初步构建,环境空气质量PM2.5浓度连续5年控制在26微克/立方米及以下,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排名江苏前列,城市宜居品质更加鲜明。
如果说,生态之美让人对太仓“一见钟情”,那么生活之便则让大家“情根深种”。社区食堂解决双职工家庭后顾之忧,高品质住房和人才公寓成就舒适家园,“5+1”轨道交通网构筑沪太半小时通勤圈,食、住、行样样无忧;瑞金医院太仓分院让优质沪上医疗资源就在“家门口”,医保卡、公交卡与上海实现高水平互通;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等建成投用,被教育部认定为2023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保障无差别共享,让人们对这座幸福之城打心底里萌生出热爱与向往。连续9年霸榜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榜首,太仓用一个个细节,诠释着小城品质的大幸福。
今年10月的音乐节,来自五湖四海的近10万乐迷来到太仓。常态化举办的啤酒节、音乐节以及各类文体赛事让这座小城焕发活力。南园、弇山园、沙溪古镇、浏河古镇保留了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为这座城市增添文艺味道,阿尔卑斯雪世界、德式风情街、后浪商业街丰富了这座城市国际化的娱乐元素。传统与现代交融,静谧与活力并存,在这座城市的“人口方程式”中,每个变量都在证明——人口增长的本质,是对幸福可能的持续兑现。
娄城充盈归属感
午休时分,玖龙纸业“幸福集宿区”热闹非凡,10元套餐让货车司机吃得可口实惠。从事货运工作3年的司机曹晓军表示,过去最困扰他和同事们的问题就是住宿和餐饮。现在,集宿区的出现让他们“可以停个放心车、睡个安稳觉、洗个热水澡”,不仅如此,车辆检测、法律援助、健康体检等10项“关爱清单”让“车轮上的群体”停下即是家。
如何让不同群体找到归属感?太仓的答案是:服务至上。
我市持续推进“幸福集宿区”建设工程,加快构建“集宿区便民生活圈”;加强新市民劳动者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民有所呼、我有所为”新市民劳动者集宿区联系点和“民呼我为联络员”的积极作用,精准对接需求,让新市民劳动者暖心更安心,在太仓安居乐业、融入发展。
这里是儿童友好、青年向往、老年关爱的全龄幸福城市——
对于儿童,创新推行“儿童友好”分龄服务,根据儿童阶段性心理、生理等发展特点,开展各类公益主题活动。
对于青年,加快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太仓,今年4月发布的《太仓市关于加快集聚青年人才的十条措施》,用实打实的创新举措为青年铺路。全国首创的“首次考察补贴”和“城市体验礼遇”,让有意来太仓的青年轻松开启“城市探索之旅”。统筹全市优质房源,推出“太易居”平台,实现了“人到太仓就有房”,最高30万元的一次性人才房票补贴,切实为青年人才安居减负。
对于老人,创新构建“城乡一体、普惠均衡、人人享有”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不仅实现了“老有所养”,更推动“老有所享”“老有所为”,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
作为一座开放之城,这里还是外籍人士的“第二故乡”。为提升外籍人士生活便利度,太仓启用外籍人士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涉外服务;推出“Hi Taicang卡”(月季花卡),在医疗、教育、出行等方面提供专属便利。夜幕下的罗腾堡风情街,巴伐利亚风格建筑灯火温馨,酒吧内欢声笑语,引进的德国玛丽蒂姆酒店、连续举办20年的啤酒嘉年华等,共同营造出“他乡即故乡”的浓郁氛围。
近悦远来新热土
太仓的发展实践证明:可持续的人口增长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于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系统工程。在这里,每个群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安之处”。
站在新起点,太仓找准发展定位,孜孜打造以港强市枢纽城、融入上海桥头堡、对德合作示范区、城乡和美幸福地,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太仓样本,“人口磁极”正加速扩容。
以赛迪“百强县”榜单为参考,太仓2017年~2019年分别排在第十二、第十和第九,2020年~2022年位居第七,2023年~2024年排名第六,县域实力直线提升。
娄江新城是太仓的未来之城,以此为核心区,太仓骨架渐丰、血脉奔涌——城市综合体华润万象汇项目加快建设,上海外国语大学太仓附属学校项目等高端配套加速布局,中德创新城医养中心即将投用……高端配套点亮新城天际线,一个功能强大、品质卓越、活力四射的城市吸引着更多追梦者的目光。
新城加速崛起,老城和乡村亦在蝶变。古松弄、胜利村、原城三小地块等旧街巷在更新中焕发活力,交付出“城市向新,生活向上”的答卷;田园深处,乡村振兴的笔触正描绘“城乡共舞”的画卷,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如毛细血管般连通每个角落。2024年度国家乡村振兴统计监测评价结果显示,太仓市以总指数85.2的优异成绩在全国县级市中排名第一 。
交通,是人口流动的关键要素。未来,沪苏通铁路二期、北沿江高铁、沪苏锡常城际铁路将在太仓交汇。随着对接上海轨道交通线网的沪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开工,一座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呼之欲出。太仓,正加速构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港铁“双枢纽”,依托枢纽门户功能的提升,与大都市同频共振,让人们在太仓就像在上海。
产业版图上,“3+3”产业体系继续茁壮成长。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美妆产业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为各类人才提供更为丰富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依托本地和周边高校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人才搭建起“实验室-孵化器-产业园”的完整创新链条。
面向“十五五”,太仓力争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空间布局、产业体系、体制机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具有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港产城融合深度发展的示范样板地。
用心经营的城市,终将成为人们近悦远来的热土。推开太仓这扇窗,看见的不仅是中国县域的未来,更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金太仓梦”。(记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