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城新风暖 文明入心来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5-11-03

  10月29日~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行。我市陆渡街道翱翔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应邀参会交流,分享了如何以文明实践为载体,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基层治理,激活年轻力量,推动文明新风在城乡落地生根的经验。

  此次全国大会上出现的“太仓身影”,既是对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折射出“幸福城市”以文明赋能城乡发展的深层探索。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创新推出因时、因地、因人的文明实践“三因制宜”工作模式,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文明实践网络,让文明之风吹遍娄城大地。

  文明

  从“独角戏”变“大合唱”

  文明乡风的培育,关键在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如何将“要我参与”的被动观望,转变为“我要参与”的主动作为?太仓率先展开探索。

  在璜泾镇雅鹿村,按规定翻建农房可加10分、认真完成垃圾分类能加5分……积分不仅是“面子”,更是“里子”。村民们从过去的“配合配合”“走走过场”,转变为主动报名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乡风文明建设告别“独角戏”,成为热热闹闹的“大合唱”。

  “积分是镜子,也是尺子,大家争的不只是物质奖励,更是对文明的认同、对荣誉的追求。”曾获评“五星文明家庭”的雅鹿村村民褚惠清表示,践行文明行为已成为每一位村民的日常。

  如今,起源于太仓的“家庭诚信积分制”已推广至苏州,并于2022年8月成为全国乡风文明领域首个地级市地方标准,为全国乡风文明建设贡献了“太仓方案”。

  阵地

  从“单个出彩”到“处处开花”

  积分制让抽象的文明标准变得可量化、可参与,而阵地建设,则将文明送到更多群众的“家门口”。

  太仓在建成1个实践中心、9个实践所、159个实践站的基础上,延伸打造了2个区域分中心、11个行业分中心及1067个实践点,构建起“四级联动、全域覆盖”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

  在城市商圈,科教新城利用天镜湖商业广场的闲置空间,打造了2500平方米文明实践所,以“商圈+实践”模式为新就业群体和青年人才提供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陆渡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邻里中心菜场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提供健康义诊、爱心义剪、电器维修、助餐政策咨询等多项惠民服务。在乡村田野,城厢镇电站村活用安置小区架空层,建成23个文明实践睦邻点,并串联4.3公里健身步道,整合15个行业资源,打造“行走的文明实践圈”。在江尾海头,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成立沿江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打造“江海1号”文明实践基地,年服务船员与市民超3000人次,获评“江苏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去年,全市共开展49147场文明实践活动。阵地实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的背后,是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回应:

  ——针对未成年人,开展“昆曲小传人”“科技体验营”等活动;

  ——针对中青年人,开展政策宣讲、婚恋交友、技能提升等课程;

  ——针对老年人,提供智能培训、免费理发等“适老服务”;

  ——针对产业工人,开展“集宿温暖+1℃”行动,送文艺、维权、技能服务进集宿区;

  ——针对特殊群体,推出“光明影院”“无声咖啡”“微心愿圆梦”等项目,实施精准帮扶。

  风尚

  从“一个人”聚“一座城”

  今年8月,浮桥镇69岁村民严国明获评孝老爱亲“中国好人”。日前,记者来到他家时,严国明正在悉心给哥哥喂饭。

  “我和哥哥血脉相连,别说37年,只要我在一天,就不会对哥哥放任不管。”严国明坚定地说。对他而言,照顾瘫痪的哥哥,既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也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1988年,兄弟俩的父亲因病去世,严国明夫妻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照顾哥哥的重担。喂饭、翻身、按摩……为了方便照料,家里建新房时,严国明特意为哥哥留了一间房,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由于房屋年久失修,逐渐破旧的房间难以满足哥哥的生活需求。得知情况后,村里第一时间主动上门,积极推进房屋装修改造;市文明办也牵头组织人员上门了解实际需求,并购置了必要的护理用品。

  近年来,太仓深入实施“德耀娄城 文明有我”道德典型选树工程,建立健全先进典型关爱帮扶机制,通过物质奖励、节庆慰问、医疗保健、社会帮扶等方式,着力解决先进典型的实际困难和精神需求,推动全市形成“学好人、做好人、帮好人”的良好风尚。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中国好人”17位、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位、“江苏好人”23位、“江苏最美人物”4位、“新时代江苏好少年”4位、“苏州时代新人”及身边典型27位(组)、“新时代苏州好少年”15位、“太仓好人”197位(组)。

  一域文明风,满城皆风景。今年,我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文明镇2个、全国文明村6个、全国文明单位5个、全国文明家庭1个。

  太仓将持续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涵养崇德向善基因,以文明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更美好的篇章。(记者  宋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