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常见投资陷阱,如何识别?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投资产品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通过投资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然而,这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各种投资骗局层出不穷。太仓中行工作人员提醒,金融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识别常见的投资陷阱,保护“钱袋子”安全。
常见投资陷阱有哪些?不法分子常常编造“天上掉馅饼”的谎言,将最新高科技理念虚假包装成投资项目,承诺保本且有高收益,诱导投资者参与。在投资初期,不法分子按时足额兑付本息,一旦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卷款潜逃,让投资者血本无归。太仓中行工作人员提醒,在投资理财时,投资者应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利保本是陷阱”,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投资者应保持冷静理性,警惕“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陷阱,莫被高额回报冲昏头脑。正规的投资理财产品均会充分提示风险,披露产品的风险评级、费用、投资范围、发行托管机构等信息,并要求匹配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会承诺保证本金、保证收益。
据了解,部分不法分子会伪装成投资专家,以“内幕消息”“经验丰富”“AI投资”“专家荐股”等为噱头设立钓鱼群,诱导投资者入群。群内“高手”热聊,展示历史投资高收益,宣传过往精准买卖点,在骗取投资者信任后,诱骗投资者购买特定投资产品。当投资者逐步放下戒备,不断增加投资后,不法分子便会卷款消失。
“投资者切勿轻易相信身份不明的机构、个人或网络平台。”太仓中行工作人员表示,正规金融机构、销售人员和金融产品具有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投资者可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基金业协会、中国理财网等官方网站查询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和投资产品的信息,商业银行也会公示产品销售人员的资质信息。
值得警惕的是,老年人由于防备心弱、缺乏金融知识等,容易沦为不法分子眼中的“重点目标”。不法分子假借“晚辈”“专家”“护工”的身份接近他们,通过虚构诸如养老公寓、养老服务、养生服务、养生产品等投资项目,并承诺“保本金”“高回报”“能养老”“能养生”等,诱使老年人将养老积蓄投入虚假的投资项目。太仓中行工作人员提醒:“老年朋友在投资理财时,应选择银行等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不要轻易相信非正规金融机构人员的营销宣传,不轻信来源不明的电话和网络宣传信息。做投资决策前,和家人、子女、朋友多沟通商量,也可以前往银行网点咨询确认,评估好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审慎确定风险承担意愿,不要冒险投资,避免上当受骗。”
那么,金融消费者该如何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呢?太仓中行工作人员介绍,当遇到具有夸张性、诱惑性、保证性的金融产品宣传时,需要保持冷静、理性,越是宣传得天花乱坠、新颖高深,越要提高警惕,小心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凡是不提示“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等风险信息的,不要求进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的,不要求匹配投资者和产品适当性的,不披露销售人员资质信息的,没有完整的产品销售文件的,大概率是投资骗局。
其次,金融消费者应当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投资,选择正规的、受监管的持牌金融机构发行的投资产品。
此外,金融消费者应主动学习金融知识、提升个人金融素养,开展投资理财前应当学习基础的投资理财知识,了解金融投资的收益来源于实体经济的利润,正常情况下,不会有高于实体经济利润率的投资收益率。这样不仅能有效识别不法分子的骗术,还能更好地了解投资理财产品。对于不熟悉、不透明、不公开的领域坚决不碰不投,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记者 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