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引进“服务外包” 农田上的“凌云壮志”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陈益 时间:2023-03-07

  从“肩上背”到“天上飞”,科技正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太仓市,有一群年轻人在农田上放飞梦想,实现着“凌云壮志”,也让农民从亲力亲为,到引进“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

  农民当“甩手掌柜”

  伴随着飞行时的嗡嗡声,农用无人机在城厢镇万丰村农田上空来回穿梭,均匀撒下化肥颗粒。“90后”小伙徐苏风拿着遥控器站在一旁的农路上。“事先规划好作业路线,设置好飞行参数,接下来就是一键起飞,自动飞行、自动降落。操控无人机真是件轻松的事。” 徐苏风告诉记者,他所用机型是大疆T40,能装50千克化肥,按照种植户蒋师傅的要求,一亩地撒12.5千克化肥,以5~6米/秒的飞行速度计算,为4亩地施肥只需3分钟。唯一费人工的是,往无人机药箱里加化肥的频次比较高。即便如此,效率依旧很高,一天能作业200多亩。

  别看蒋师傅年纪不轻,却很能接受新鲜事物。“自走式植保机会压坏农作物,这方面无人机的优势就凸显了。”蒋师傅介绍,从2021年起,他逐步把撒肥、植保、播种三大环节外包给徐苏风。蒋师傅点单,徐苏风上门服务,他不用添设备、不请小工,怎么算都划得来。“做个‘甩手掌柜’,种田轻松多了。”蒋师傅笑着告诉记者。

  放飞梦想

  新农人成“飞行家”

  徐苏风家里经营着农资店,所以从小就和农民、农田、农机打交道。看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多年前他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用科技力量为农民减负”的种子。2019年,徐苏风购买了第一台农用无人机,当时载重只有15千克。“在植保上,无人机具有省时省力的优势。”徐苏风说。

  “一经推出就受到农民欢迎。”第一年,一人一机就服务了数千亩次。农户的支持让徐苏风飞行事业风生水起,他拉上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佳稼飞防植保队。到2022年,飞防队有4名成员、3台设备,一年服务了15万亩次。

  徐苏风说,农用无人机飞速发展,两年换一次设备,折旧率高。但是,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了无人机的使用率,节本优势明显。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服务费用在5元~6元,一年营收在70万元~80万元,去掉无人机的折旧费等成本,机手年收入超10万元。而且,这只是在农时出动,一年也就忙活半年。

  曾经那颗为农“减负”的种子,已经钻出了地表茁壮成长。徐苏风说:“因为作业能力的问题,我不得不推掉一些委托。所以,我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明年队伍扩展到7人、设备7台,作业量翻一番。”

  政策扶持

  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台大疆T40价格是8万元左右,农机购置补贴为8000元。”徐苏风说,“购置补贴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鼓舞人心,提振了队伍的信心。”记者从太仓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农用无人机的补贴额度从4000元到8000元不等。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助力先进农机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太仓市农技推广中心加强无人机植保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发挥无人机高效安全、喷洒精准、成本较低等优势,切实保障飞防质量。

  为了鼓励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太仓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评审公示等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可享受教育资助、创业扶持、社会保险、评先评优、进修培育等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优势,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先行军”,推进了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重大问题的现实途径。太仓市在建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发挥其代耕代种代管功能的基础上,正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新路径,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保障能力。(记者 顾雪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