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小算盘”,算法应有“大格局”

来源:陈诚 责编:陈益 时间:2022-03-04

随着互联网终端的普及,“流量劫持”“数据杀熟”“捆绑软件”等不良网络行为层出不穷,互联网企业动辄以“算法”为由搪塞以对,令广大用户不胜其扰。但从3月1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给互联网企业和算法戴上“紧箍”。

少一些暗中窥视,为用户添一份安心。用户的信赖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App本是优化用户使用体验的工具,部分App却反客为主,“偷听”用户讲话、窃取用户信息,试问哪个“房东”能容得下这样的“恶房客”?算法是“人为”不是“自生”,其运算逻辑是由设计方直接赋予的。《规定》明确保障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删除权等权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互联网企业切不可把用户当成“冤大头”,打着“算法”名义贩卖用户数据、填满自己“口袋”的行为无异于本末倒置、竭泽而渔。脚踏实地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以真诚和尊重换得用户的安心和支持,才能行稳致远。

少一些流量造假,为网络添一份和谐。网络空间的“真善美”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一些商业平台雇佣“水军”实施流量造假,挑动“饭圈”互撕,以此来博眼球、拉流量,甚至给不少未成年人带来不良影响,让公共网络空间一时之间“乌烟瘴气”。《规定》加强对算法编制的指导,要求不得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强调不能利用算法操纵榜单、控制热搜。这些举措从源头入手,斩断恶意破坏秩序的“黑手”,推动有限的算法推广资源精准匹配到有真实需要的用户手中,还网络空间风清气正,也为未成年人创造一片和谐有序的成长空间。

多一分社会责任,为生活添一份美好。在国家大力提倡“治理现代化”的今天,算法其实可以“大展拳脚”。在公共服务领域,有效的算法能更为精准地发现公共需求,从而帮助政府做出更为及时、准确的应对。如近年来屡见不鲜的“互联网反腐”、2021年郑州暴雨中的“救命文档”、网络助农带货等。《规定》强调压实主体责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全链条监管,敦促互联网平台切实认识到自身作为公共网络平台的主要组成,应自觉担起社会责任,让算法成为矛盾的“解决者”而不是“制造者”,“反哺”用户、造福社会,才能为美好生活“提亮增彩”。

在“信息化”向纵深推进的新时代浪潮中,互联网企业更应善用算法,为用户真实需求“画像”,为优化社会治理“列式”,以求出人民幸福的“最优解”!(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