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亲近博物馆,读懂“何以中国”

来源:杜曦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4-03-08

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充满浓浓暖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从事文博事业30多年的宋燕代表,向总书记讲述了六朝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和“守护城墙”的故事,汇报了2023年南京全市博物馆接待了3448万人次参观的好成绩。总书记听后十分高兴:“博物馆很重要,我从小就爱看博物馆,小时候北京的博物馆我差不多都看过了。”当前,我国文博事业呈现空前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到博物馆参观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赓续历史文脉,文物遗存“活起来”。博物馆承载着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要让文物遗存走进大众视野、进入人民群众生活中,必须大力建设好博物馆,推进文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位居全球前列;全年举办线下展览超3万个,线上展览近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通过从上到下的重视保护,形成了大江南北的“文博热”,“文物活起来”样态更加多元,文博新业态更加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更加精彩。文博事业“活起来”,让大众更多地了解了中华文明以何连续、何以连续。

造就时代气韵,博物馆藏“读得懂”。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来自广阔大地,陈列出来起到对文明追根溯源的作用,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学校的教育功能,文物工作者要起到文化传承的使者和授业教育作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还应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进一步增强历史感。“活起来”是文物事业好的形态呈现,只有从“活起来”向“火起来”转变,促使历史遗存变成“读得懂”的文物,才能让“文博热”形成从“看热闹”到“看国宝”再到“看文化”的转变,发挥历史烛照现实的作用。

创新整合资源,文博事业“成体系”。文物通过发掘,展示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由原来躺在地下的文物进入大众的视野,让这些文物变得鲜活、生动、丰满、立体起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谈到,“当前对文物古籍内涵挖掘阐释力度不足、展示传播形式有待丰富创新”,可谓切中要害。促使文博事业“成体系”,应通过整合全国专家资源,加强各地博物馆彼此间协助,梳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物古籍“家底”,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同时,还要加强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等服务,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流传开来,增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立于中华历史的沃土上,我们远眺未来,文化自信满满。绵延流长的中华文明“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从博物馆这部宏富的史书中,我们解读出文明传承的密码、领略中华灿烂的文化,更加懂得了“何以中国”。(杜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