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三十载,浓浓浏河情
短暂的画面演绎着永恒的历史,灯光照亮每个地点的篇章,讲述回忆和情感的波澜,那些似我非我,都交给新的前方。
——题记
天鹅绒幕布缓缓拉开。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铺开微微浮动的丝绸画卷,淡青色的天际,不分天水色,只隐出一条朦胧丝线。起风时江水滔滔,白浪翻滚,风静时水面粼粼,波光细碎,一动一静漾起长江别样美。
温软的指尖抚过寸寸坚硬的石堤,矗立岸边的海塘纪念碑道不尽无穷的历史,长江口永不停息的奔流和沧桑巨变,成就了江海河的传奇。老一辈浣纱戏水的长江边如今终于旧貌换新颜,有了响亮的名字——江滩湿地公园。红棕色木板铺就的空中步道纵贯整个公园,时宽时窄,连同岸边河道打造的景观带,簇拥着游人向前走去,走过阅兵台、走过望江亭、走过郑和起锚地的碑石,目光所及,长江水域生态一片风光。
灯光飞快地向后退去。
89年国庆开张的老车站,即将迎来第四个生日,入口处那棵几人粗的法国梧桐,枝叶繁茂、果实丰硕,为行人遮挡了几分暑气。进站车辆沿着U型车道驶向出站口。售票厅内一隅,圆石板下的荷花开到最盛,阳光铺展其上,闪耀着淡金色光泽,蒸发起沁人心脾的植物清香。
拨开时光的雾霭,在暮色低垂的黄昏,老车站历经24年使命,在新时代的曙光中易址重建。新车站以“回”字形落座郑和东路,运行线路涵盖城镇、省内外班线,同上海地铁、城乡公交、长途换乘无缝对接,结合镇域“两横三纵”主干路体系,在省内镇级客运站中遥遥领先,成为“融入上海”的先行探路者。
布景灯切换,海棠树下,吹笛到天明。
古朴典雅的天妃宫有着江南气息的飞檐翘壁,主楼前也矗立着“锚泊瀛涯”石碑,与江滩湿地公园纪念碑遥相呼应,一西一东,贯穿起浏河浓郁厚重的郑和文化。
走入天妃宫以西的青石板路,饱经风霜洗礼的百年老屋长满了墨绿色的爬山虎,有的墙壁表皮已脱落,露出红色的砖瓦和斑驳的灰土。十年前,上百家古民居经过保护为主的外立面修缮,复原了明清风貌。月出皎兮,盏盏红灯笼,点亮春华秋实,临街的壁画长廊,诉说着古镇的前世今生。藏龙卧虎的艺术馆、美食馆、文史馆相继开放,胡同里一扇不起眼的门后,不定就坐着个如朱屺瞻、邢少兰般惊才绝艳的人中龙凤。古镇,因历史而厚重,因传说而精彩。
苍穹幕落,星光点点。
儿时的老浮桥赤条条躺着,只在扶手处刻了几方矩形。漕澛河汇入老浏河处,有水带桥直角相望,岸边的房屋被夕阳映照得树影斑斓。妇女在桥下浣洗,离她们几尺远的屋中正升腾起袅袅炊烟。
30载似水流年,这座桥数着分秒,踩着节奏,明媚了时光。桥下墩柱用石头包砌得更加牢固,形成拱状,由密集低矮的台阶拾级而上,是桥中的廊亭,亭下的红栏石椅上坐满了乘凉闲话的行人。在月上柳梢头的夜晚,桥边扶疏的枝叶间传来簌簌风声,檐下廊柱灯笼高高悬起,灯下虫鸣唧唧,水畔野草沙沙作响。老浮桥不仅连接着此岸与彼岸,更连接着今昔与往昔,承载着一代代行色匆匆的希望,见证着浏河的发展与变迁。
一路向西,放眼望去,曾经零散荒乱的农田屋舍,在岁月的流淌中,有的打造为农旅园区,有的建成了创智工场,还有的进入了高铁时代。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平实而耐久,宽阔而悠长,似水柔情藏好了浏河闹中有静三十载的故事。
(作者:余玲俐 浏河镇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