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何深意?

来源:现代快报/现代+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4-03-07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为何要强调“因地制宜”?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6日,现代快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

  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徐天舒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研究中心主任、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徐天舒对现代快报记者表示:“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理解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加全面地认识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徐天舒注意到,在龙年的“新春第一会”,全国多地都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紧锣密鼓提前谋划,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开展产业布局,“大家也已经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生产力迭代势在必行。”

陈燕

  对此,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陈燕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中国适应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现代产业变革的现实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国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基于强大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发展的主色调。”陈燕说,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壮大,已经成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在必行。

  为何要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马上办、抓紧干,但绝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干,必须坚持因地制宜。

胡震

  “要深入理解‘因地制宜’四个字的深层次含义,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胡震建议,各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防止一哄而上,跑错了方向、使错了力气,更不能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异化为“唱高调”“喊口号”的形式主义。

  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胡震表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之一在于要全力打造科技强引擎,比如各地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科创平台创新策源地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还应当重点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工艺开发、装备研制及示范应用打造完整产业创新链。

缪汉根

  全国人大代表,盛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缪汉根建议,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要当好主力军,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立身之本,聚焦自身产业的重点领域,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不断研发生产高端产品。

  “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求企业把绿色低碳作为价值追求,建立全链条‘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体系,探索全过程降碳,为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示范。”缪汉根说,还要把“数转智改”作为转型路径,充分应用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江苏代表团的讲话中强调新质生产力,背后有何深意?

  3月5日,来自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在首场“代表通道”上讲述了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完成中国光伏行业第一项国际标准制定,将光伏组件的质量保证期从15年提到最高30年以上的故事,令人十分振奋。

  高纪凡讲述的创新故事是江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全国300家5G工厂中,江苏有97家,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实现了“数字换脑”,如在南京中兴通信智能制造基地,机器人节省了100%物料周转人力,5G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缩短了95%的生产线换线时间,催生了人力、人脑难以企及的制造力。

徐鸣

  “江苏教育基础深厚、科技实力强劲、产业基础较好,这次总书记对江苏也提出了重要要求,要求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徐鸣长期研究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他给记者罗列了一份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家底”:江苏共有168所高等学府,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6所,数量全国居前;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2023年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

  正如这份数据所显示,许多产业都在坚持科技创新过程中锤炼了竞争优势,背后是江苏不断厚植科技创新的土壤,如2023年江苏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不断加强基础研究行动,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这些年来,江苏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必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走在前、做示范。”徐鸣说。

  当前,全国多地都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谋划工作,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提出了关于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各地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指导。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赵丹丹 龙秋利 熊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