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漫漫“稻”路

来源:娄江夜读 责编:陈益 时间:2023-10-22

1993年的东林村是太仓出了名的落后村,村集体账上只有7000多元。作为土生土长的东林村人,村书记苏齐芳怎么带领大家摘掉“穷帽子”,是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当时,苏南地区乡镇企业方兴未艾,到处流传着“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故事。东林村“两委”原本也打算创办集体企业,以工商业带动富民强村。谁承想,一个转机的出现,把他们拉向了另一条发展道路。

2004年,苏昆太高速规划穿过东林村,以此为契机,实行“三集中、三置换”,村民们住进了集中安置小区,而空出来的姚湾片区经过耕地整治,形成了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作为土生土长的庄稼人,村“两委”看到这么好的生产条件,一致决定发展现代农业。谁说种田就不能致富呢?

2010年,太仓首家合作农场——东林合作农场正式成立。他们推行“大承包、小包干”的管理模式,改进成本核算,实行委托管理,用经营企业的办法经营农业,解决了400多名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大大激发了村民发展致富的积极性。这土里果然长着“金疙瘩”。

然而没过多久,问题随之而来:秸秆如何处理?焚烧必然造成环境污染,切碎后还田又影响来年水稻质量。东林村面临“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选择题。

2014年,江苏省、苏州市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深入村里调研,提出秸秆“过腹还田”的技术思路,给予了他们新的灵感。顺着这个方向继续摸索,一条发展新路子豁然出现——绿色循环农业。

苏齐芳先后赴多地考察学习,写了厚厚两大本笔记。回来后,成立了村“味稻”党支部,党员带头艰苦创业,先后建起了生态羊场、有机肥料厂、秸秆饲料厂……“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四轮驱动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逐渐成型。10年过去,秸秆已经实现全量回收,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东北黑土”标准,村里的“金仓湖”富硒大米被评为“江苏好大米十大创优品牌”和“苏州名牌产品”,循环产业链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200多万元。

如今的东林村,立足循环农业,先后引入飞防植保、北斗导航、智能灌溉等新技术,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着眼农文旅融合发展,一列观光小火车串起田园风光带,味稻公园成为太仓首个农民公园。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基地”“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2022年村集体收入5996万元,其中可支配收入3296万元。

回望过去30年,乡村振兴之路虽然跋涉艰难、饱含艰辛,但这条致富之路时时有“稻香”相伴。当下及将来,东林村将持续在田野里“追梦”,只争朝夕,奋力奔跑,创造崭新的东林未来。

(作者:张超 太仓市城厢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