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之战 打通抗日交通线
穿山,在太仓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1941年5月,太仓常备队和新四军联手拔除了驻扎在穿山上的日伪军据点,从而保证了太仓抗日根据地南北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穿山曾是太仓境内唯一的天然山峰。抗日战争初期,穿山被日伪占据。
为创建太仓抗日根据地,1940年5月,江抗东路(即新四军6师18旅前身)派政治部青年干事施光华到穿山附近的冯家桥开辟抗日游击区。
施光华在《我在太仓做民运工作的两个半月》中写道:1940年5月1日,部队在常熟中心区一个村子里宿营,何克希找我谈话,要我立即去太仓冯家桥。第二天天亮之后,我在冯家桥见到了浦太福。浦太福介绍我住在离冯家桥一里多路的老贫农陈金龙草屋里。
沙溪镇凡山村冯家桥村民陈永清今年77岁,是陈金龙的孙子,他说:“听我爷爷说,当时我家是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地下交通点,太仓解放后第一任县长浦太福当时经常住在我家,施光华刚到太仓开展地下工作时也住在我家。浦太福他们来时,我爷爷负责将信送到老闸、九曲、时思、璜泾、王秀、归庄和常熟的何市、项桥等地。”因为掩护新四军、帮新四军送信,日伪军先后两次烧了陈金龙家的房子,第三次还烧了陈金龙借的房子。日伪军放话说,谁让陈金龙住就烧谁的房子。最后没办法,陈金龙一家只能住在小木船上,一直到“清乡”结束。
1941年3月,为巩固和扩大太仓抗日根据地,中共苏常太工委决定将常熟县何市区更名为何项区,划归太仓县。是时,太仓抗日根据地有四区、三五区、何项区。与此同时,日伪为剿灭抗日武装力量,派伪军罗仑山、张弼臣部的一个中队驻在四区、三五区和何项区之间的穿山顶玉皇阁内,企图切断根据地交通线,居高临下监视老闸、归庄一带的抗日武装活动。
“穿山的伪军经常白天四处逼租抢粮,敲诈勒索,闹得四乡八邻鸡犬不宁、民不聊生,群众纷纷要求把这股伪军驱逐出去。为此,中共太仓县委讨论研究如何拔除这个钉子,具体商量了作战部署。”太仓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副秘书长章昌健介绍说,考虑到当时原太仓“民抗”三大队刚刚上升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正在重新筹建的县常备队武装力量又不足,县委书记周斌亲自到常熟董浜向苏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任天石汇报,要求增派主力部队,后者当即决定由新四军江南保安司令部警卫二团一连担任袭击穿山的主攻任务。
当年5月2日子夜,警卫二团一连打响了袭击穿山的战斗,县常备队密切配合,阻击沙溪、璜泾的援敌。在新四军的猛烈攻击下,穿山据点的伪军如惊弓之鸟,败退沙溪。
周斌书记的通讯员顾潮江在回忆录《无尽的思念》中表示:我跟周书记参加的第一场战斗,是拔除敌人穿山据点的战斗,我跟着他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往前冲。激战数小时后,穿山的敌人逃跑了。
穿山之战是太仓抗日武装力量建立以后的一次重要战斗,成功地拔除钉在根据地中心的日伪据点,太仓的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确保了根据地的安全和南北交通畅通,为壮大和发展太仓抗日根据地创造有利条件。记者 阚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