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一诺不离不弃 老人悉心照顾病妻24载
1999年的春晚红了一首歌,就是《常回家看看》。胡惠荣记得很清楚,当陈红悦耳的歌声从电视机里传出时,他正在医院病房陪护入院抢救的妻子姚勤。从这一年算起,胡惠荣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妻子已经24年整。
疾病猝然而至
1999年,胡惠荣和姚勤正好50岁,正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时候。而就在春节前夕,姚勤突发脑溢血入院抢救。“一入院就报了病危。医生说手术风险很大,抢救过来也许是植物人。”胡惠荣回忆起24年前,仍觉得历历在目,“有一线希望也要抢救,就算成了植物人,我也伺候她一辈子。”
由于那时地方医院医疗条件受限,尽管捡回了一条命,姚勤还是留下了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一开始是全身瘫痪,后来左上肢恢复了部分功能。语言系统也受损了,不能讲完整的句子。”胡惠荣说。
于是,胡惠荣开始了24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妻子的日子。这一句承诺,他担当至今。
悉心照顾不离不弃
即便如此,生活还是要继续向前。胡惠荣带着妻子辗转多家大医院,做各种康复治疗。除了照顾妻子饮食起居,他还自学了针灸、推拿按摩,坚持每天为妻子理疗。“老中医针灸时我就在旁边学,哪几个穴位、怎样针灸,我都记下来,后来还买书自学。”胡惠荣告诉记者,“一开始老伴只能躺在床上,隔几个小时帮她翻一次身,二十多年了,身上从来没长过褥疮。”坚持终于有了回报,姚勤的病情逐渐好转,恢复了些许语言功能,还坐到了轮椅上。
除了照顾瘫痪的妻子,胡惠荣还要照顾中风的父亲。尽管家里请过护工,面对琐碎繁重的工作,护工也待不长,有的工作了半天就辞职了。“找谁都没有自己亲自照顾放心,心理上,他俩也更依赖我。”因此,他总是单位、家、医院三点一线来回跑,就这样坚持到了退休。
回忆起这些,胡惠荣的眼眶湿润了。“老公,好。”就在采访的间隙,姚勤看着胡惠荣,艰难地挤出了这几个字。
乐观面对携手相伴
2019年,为了离在上海工作的儿子更近一些,胡惠荣和妻子搬到科教新城居住。胡惠荣全身心照料妻子,变着花样给妻子做饭增加营养,家务活干得井井有条。如今,姚勤脸色红润,精神状态也很好。
在医院陪护的日子里,胡惠荣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血压多少,今天哪根手指动了一下,都记下来。”后来,为了锻炼姚勤的大脑和肢体能力,胡惠荣鼓励她用左手写日记。
每天早晨5点半,胡惠荣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姚勤的日记开头总是“惠荣跑步半小时,吃药,烧水”。此外,姚勤会记下一日三餐吃了些什么、看了哪部电视剧、老友来电说了什么、胡惠荣如何照顾她……她还尝试看书,记下书中的好词好句。
“面对现实,顽强地生活”,是胡惠荣和姚勤的共同理念。胡惠荣对妻子不离不弃和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得到了邻居们的称赞,提起胡惠荣,人人都竖起大拇指。胡惠荣却总是笑着说:“夫妻之间都是应该的,如果换作是我生病,她也会这样照顾我。”
尽管24年走过不易,但父母俱在,儿子进门还有“妈妈”可叫,让他们一家都感到莫大的幸福。胡惠荣说:“1999年的春晚,我听到《常回家看看》就记住了那句歌词——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见习记者 顾嘉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