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夜读 | 那时中秋
文/刘桂红 主播/鲍育兴
大院子西墙角的那棵木樨树刚结上了花骨朵,天空就显得高了。姆妈说:“木樨花一开,月亮一圆,就到中秋节了。”
小孩子们听到中秋节心里就开心,瘪瘪的肚皮里早已经不知道甜是什么味道,想到中秋月饼的甜,就一个劲地咽口水,嘴巴里的馋虫爬进爬出。于是,每天和小伙伴们围着木樨树捉会儿迷藏,然后仰头看木樨花开了没有,看月亮圆了没有,看一丛丛的树影摇晃着月亮,月亮被摇得一天比一天圆,一天比一天低,一天比一天更接近人间,当它快落到自家屋檐时,整个大院子飘荡着木樨花香,那香味跟着秋风一不留神就溜进了大院子低矮的老屋子里。
空旷的天空中,中秋的月亮并不孤单,落霞还没有走到天边,炊烟就直直地飞上云端,催着月亮早早升起来。父亲翘着裤管赤着脚踏进家门,把鱼篓递给母亲,里面是父亲从院子后面的老浏河里摸到的几只螃蟹、虾,姆妈忙从锅里端出姜汤给父亲:“入秋了,寒气重,这样伤身体的。”父亲摇摇头:“天天吃咸菜萝卜干,中秋节要给两个小囡多添只菜。”
厨房里,姆妈在煤球炉上忙得晕头转向,哇啦哇啦地喊着我和弟弟:“快去买点黄酒,黄酒怎么没有了。”
“快去隔壁陈家阿婆面盆里摘几根葱,下班急匆匆忘记买葱了,拿个月饼给陈家阿婆,不要忘记谢谢陈家阿婆。”
陈家阿婆家过中秋很冷清,丈夫年轻的时候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儿子远在新疆,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守着老房子。所以,越接近中秋她脸上的笑容就越少,走进走出都不理我们这些小孩子。
我拿着月饼到她家的时候,好几个小孩都来和她要葱,每人手里拿的不是月饼就是老菱和自己家烧的菜,“陈家阿婆,我姆妈要我来你家摘点葱,喏,这点老菱是我姆妈给你的。” “陈家阿婆,这个月饼是我姆妈给你的,我去摘葱啦。”
陈家阿婆边用袖管擦眼角,边点头答应着。
中秋的风不寒冷、不萧瑟,吹亮了星星,吹得狗儿撒欢,猫儿生情,吹得西墙角高高的木樨花树,花儿开了一层又一层。
隔壁宋先生是镇上学问最高的人,他家过中秋和别家都不一样,对中秋节非常讲究。黄昏时,小孩子聚在木樨树下闻着花香,追来追去,狗跟在后面追逐撒欢,猫儿爬上了西墙角的围墙上,似乎这样会离木樨花的香气更近一点。而宋先生则慢悠悠地走到木樨树下,整整衣服,理理头发,随后对着树躬身作了个揖:“今天是中秋,木樨花不欺人,不管日子多苦,家家都能闻到甜味”。伸手折了两枝木樨花拿回家,等晚饭过后,宋师母把吃饭桌子擦干净,放上月饼、老菱、柿子,芋艿、南瓜、两枝木樨花,一只盛满米的木米斗,上面放一张中间撕了个洞的大红纸,留着插香用,米斗左右两边两个蜡烛台插上红烛。
宋先生沐浴更衣,恭恭敬敬地点上香、红烛,嘴里轻轻地念着什么。我们叽叽喳喳在门外看热闹,宋先生慢悠悠地出来,摸摸这个头摸摸那个头,说道:“这叫点天香,祀月,为家人祈求幸福的,先人留下来的东西,你们可不能丢了。”
中秋的月亮下,我们像一群没有飞上树的麻雀, 在夜色中满地寻找快乐,追着狗奔跑,跟着猫儿跳,躲在暗处捉迷藏,姆妈们一喊:吃月饼了。一窝蜂地回家搬出小椅子,坐到院子中间的合欢树下,一边看月亮,一边吃月饼,还缠着宋先生给我们讲故事。宋先生的故事多得好像随手就从天上摘下来似的,从古到今,讲也讲不完:讲天上原来有十个太阳;讲月亮里的木樨树、嫦娥;讲秋天是从哪一天算起;讲我们大院子后面的老浏河最后流向哪里……
陈家阿婆搬着凳子来了,老好婆,朱家伯伯,王家阿婆……都拿着凳子坐在树下听宋先生讲故事,顾家好婆拿来了老菱和芦粟: “我弟弟乡下拿出来的,大家一起来吃,中秋吃老菱,两头弯弯顺,中秋吃芦粟,眼睛清清亮。”
月亮挂到檐角上的时候,院子西墙角的那棵木樨花树高过了屋檐。再闻到木樨花香的时候,我们已回不到孩子的模样了。
刘桂红,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古筝教师。作品散见于《诗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散文选刊》《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等,偶有获奖,著有江南乡土散文集《水湄云心》。本文已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国家二级播音员,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