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全量利用 变废为宝,发展可持续农业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黄潘琦
时间:2015-10-30

农机手精心保养秸秆青贮设备。
最近两天,太仓市一年一度的秋收秋种全面铺开。如何变废为宝,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
加快引进新型农机、实施秸秆还田,让秸秆变成有机肥料;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使秸秆成为青贮饲料;实践“秸秆、畜禽废弃物做基料-种植食用菇、养殖蚯蚓-形成基肥、基质还田”等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近两年来,太仓市以秸秆机械还田、饲料化、基质化、能源化利用为重点,在全省率先试点稻麦秸秆全量利用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为全市现代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变废为宝,各村积极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之路
挽着袖子,戴着满是油污的手套、手持扳手,忙着对一台大型秸秆收集农机进行保养……尽管水稻还没有大面积开镰,但28日一大早,城厢镇东林合作农场农机手赵永岗和蔡晓峰等人已赶到机库甩开膀子忙活了起来。赵永岗说,最近几天,他和同事们在精心保养好农机设备的同时,已多次将秸秆青贮设备,开到田间地头进行了“实地演练”。
作为太仓市秸秆综合利用的典型代表,去年,东林村购置了10套秸秆青贮处理设备。一套由搂草、打捆、包膜机组成的设备,一天就能“消化处理”150亩左右的秸秆。这些秸秆经添加生物菌和包膜处理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可发酵成为动物喜欢的青贮饲料。
“我们农场1300亩地,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可生产喂羊的饲料1500吨左右。这套青贮设备不仅可以给合作农场上千亩农作物秸秆找到出路,还可以节省百余万元的饲料费用。”东林村相关负责人说,该村建有规模达15000头的生态养羊场,如果一头羊一年吃掉290多公斤的秸秆,每年起码需要秸秆2000余吨。
在一阵隆隆的机器声中,刚收割完的水稻秸秆根茬被切成一段段丝状纤维,被均匀地抛撒开来……27日10时许,浮桥镇绿化村合作农场的一片稻田刚刚收割完成,该村农机手就开着新购进的秸秆粉碎还田机进场显起了身手。
与东林村通过青贮设备将秸秆饲料化利用不同,浮桥镇绿化村等地,则是采取秸秆粉碎还田等方式,将秸秆肥料化利用。“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机等农机流水作业,刚完成收割,秸秆粉碎还田工作就马上进行。”绿化村党委书记陈志强说,最近两天,该村3000亩水稻已陆续开镰收割。为了提高秸秆还田的效率,去年他们专门购进了几台秸秆粉碎还田机,有效解决了影响秋收秋种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大大提高了效率,更进一步改善土壤的肥力。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了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投入,不仅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了秸秆粉碎还田机械,还结合当地实际,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方法、新模式。
先行先试,太仓成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样本
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包括秸秆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等方式。各镇区通过引进秸秆粉碎机,将稻麦等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是秸秆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现实、最易于推广操作的秸秆利用方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像东林村采用的青贮等处理技术,是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它有利于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秸秆转化率,已成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途径;部分村尝试将秸秆作为基料,培育草菇的做法,就是秸秆基料化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据介绍,作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先行先试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太仓市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探索了许多经验和做法,多项工作走在苏州乃至全省前列。今年,太仓市被省确定为2015年苏州唯一一家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争取省秸秆还田资金237万元,全部用于秸秆还田。同时,市财政安排120万元秸秆收集补贴资金,用于夏收、秋收期间的秸秆收集奖补。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太仓市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按照疏堵结合的方式,出台了补、奖、罚等一系列完善的措施,全面加强了疏导。补,每年对新增的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秸秆还田机进行中央、省、市三级补贴和奖励;奖,农户未发生秸秆露天焚烧,采用机械化还田、回收等方式综合利用的,按每亩10~25元进行奖励。另外,对由本市秸秆加工利用企业收购本市农作物秸秆的,市财政对该收购企业给予120元/吨的补贴。据介绍,今年的秋收秋种工作中,市农委将进一步引导各区镇根据《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及《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认真总结夏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好的经验与做法,切实查找存在问题,调整和细化秋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落实“三个强化”,确保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
太仓市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不断加快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农机装备的引进和普及,为秸秆还田夯实了基础。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装备大中型农机具5700多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20.28万千瓦,水稻、小麦机收率达100%,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同时,太仓市还积极探索秸秆的多种形式利用,全市有6家企业收购农作物秸秆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两家合作社收贮农作物秸秆作为畜禽饲料,合计年收购加工农作物秸秆约1.5万吨。
生态循环,全力打造秸秆全量利用的太仓模式
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推动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有利于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事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治大气污染大局,进一步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意义重大。对此,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年底,太仓市农委与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联合制订出台了《太仓市稻麦秸秆全量利用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试点稻麦秸秆全量利用。今年年初,该规划在通过专家论证并已报市政府批准后,目前已在全市实施。
据介绍,该规划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秸秆利用为优先与终极目标,以禁止露天焚烧秸秆为手段与措施,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以创建秸秆产业化布局为支点,采用“区域统筹、整体推进”的策略,实现收集利用与还田秸秆统筹、秸秆利用与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提高同步、秸秆利用与促进当地产业发展、长效运行统一的目标。
据悉,该规划明确,2014~2016年,为总体规划、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整体推进、稳步提升阶段。太仓市将通过规划的实施,实现全市无秸秆露天随意焚烧与随意抛弃现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逐步实现秸秆的高效增值利用。
运用科学手段,推进区域秸秆全量利用工作,有利于实现秸秆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高值化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等目标。市农委负责人表示,新一轮发展中,太仓市将以规划为引领,进一步推进秸秆全量利用,积极创建秸秆全量利用的“太仓模式”与经验,将项目区打造成为无露天随意焚烧、随意抛弃的样板区和展示区,以及秸秆全量利用及长效运行机制创新试验区,辐射带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秸秆禁烧及全量利用工作的有效开展。(记者 李华 文/图)
加快引进新型农机、实施秸秆还田,让秸秆变成有机肥料;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使秸秆成为青贮饲料;实践“秸秆、畜禽废弃物做基料-种植食用菇、养殖蚯蚓-形成基肥、基质还田”等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近两年来,太仓市以秸秆机械还田、饲料化、基质化、能源化利用为重点,在全省率先试点稻麦秸秆全量利用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为全市现代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变废为宝,各村积极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之路
挽着袖子,戴着满是油污的手套、手持扳手,忙着对一台大型秸秆收集农机进行保养……尽管水稻还没有大面积开镰,但28日一大早,城厢镇东林合作农场农机手赵永岗和蔡晓峰等人已赶到机库甩开膀子忙活了起来。赵永岗说,最近几天,他和同事们在精心保养好农机设备的同时,已多次将秸秆青贮设备,开到田间地头进行了“实地演练”。
作为太仓市秸秆综合利用的典型代表,去年,东林村购置了10套秸秆青贮处理设备。一套由搂草、打捆、包膜机组成的设备,一天就能“消化处理”150亩左右的秸秆。这些秸秆经添加生物菌和包膜处理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可发酵成为动物喜欢的青贮饲料。
“我们农场1300亩地,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可生产喂羊的饲料1500吨左右。这套青贮设备不仅可以给合作农场上千亩农作物秸秆找到出路,还可以节省百余万元的饲料费用。”东林村相关负责人说,该村建有规模达15000头的生态养羊场,如果一头羊一年吃掉290多公斤的秸秆,每年起码需要秸秆2000余吨。
在一阵隆隆的机器声中,刚收割完的水稻秸秆根茬被切成一段段丝状纤维,被均匀地抛撒开来……27日10时许,浮桥镇绿化村合作农场的一片稻田刚刚收割完成,该村农机手就开着新购进的秸秆粉碎还田机进场显起了身手。
与东林村通过青贮设备将秸秆饲料化利用不同,浮桥镇绿化村等地,则是采取秸秆粉碎还田等方式,将秸秆肥料化利用。“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机等农机流水作业,刚完成收割,秸秆粉碎还田工作就马上进行。”绿化村党委书记陈志强说,最近两天,该村3000亩水稻已陆续开镰收割。为了提高秸秆还田的效率,去年他们专门购进了几台秸秆粉碎还田机,有效解决了影响秋收秋种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大大提高了效率,更进一步改善土壤的肥力。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了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投入,不仅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了秸秆粉碎还田机械,还结合当地实际,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方法、新模式。
先行先试,太仓成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样本
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包括秸秆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等方式。各镇区通过引进秸秆粉碎机,将稻麦等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是秸秆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现实、最易于推广操作的秸秆利用方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像东林村采用的青贮等处理技术,是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它有利于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秸秆转化率,已成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途径;部分村尝试将秸秆作为基料,培育草菇的做法,就是秸秆基料化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据介绍,作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先行先试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太仓市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探索了许多经验和做法,多项工作走在苏州乃至全省前列。今年,太仓市被省确定为2015年苏州唯一一家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争取省秸秆还田资金237万元,全部用于秸秆还田。同时,市财政安排120万元秸秆收集补贴资金,用于夏收、秋收期间的秸秆收集奖补。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太仓市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按照疏堵结合的方式,出台了补、奖、罚等一系列完善的措施,全面加强了疏导。补,每年对新增的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秸秆还田机进行中央、省、市三级补贴和奖励;奖,农户未发生秸秆露天焚烧,采用机械化还田、回收等方式综合利用的,按每亩10~25元进行奖励。另外,对由本市秸秆加工利用企业收购本市农作物秸秆的,市财政对该收购企业给予120元/吨的补贴。据介绍,今年的秋收秋种工作中,市农委将进一步引导各区镇根据《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及《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认真总结夏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好的经验与做法,切实查找存在问题,调整和细化秋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落实“三个强化”,确保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
太仓市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不断加快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农机装备的引进和普及,为秸秆还田夯实了基础。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装备大中型农机具5700多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20.28万千瓦,水稻、小麦机收率达100%,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同时,太仓市还积极探索秸秆的多种形式利用,全市有6家企业收购农作物秸秆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两家合作社收贮农作物秸秆作为畜禽饲料,合计年收购加工农作物秸秆约1.5万吨。
生态循环,全力打造秸秆全量利用的太仓模式
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推动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有利于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事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治大气污染大局,进一步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意义重大。对此,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年底,太仓市农委与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联合制订出台了《太仓市稻麦秸秆全量利用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试点稻麦秸秆全量利用。今年年初,该规划在通过专家论证并已报市政府批准后,目前已在全市实施。
据介绍,该规划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秸秆利用为优先与终极目标,以禁止露天焚烧秸秆为手段与措施,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以创建秸秆产业化布局为支点,采用“区域统筹、整体推进”的策略,实现收集利用与还田秸秆统筹、秸秆利用与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提高同步、秸秆利用与促进当地产业发展、长效运行统一的目标。
据悉,该规划明确,2014~2016年,为总体规划、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整体推进、稳步提升阶段。太仓市将通过规划的实施,实现全市无秸秆露天随意焚烧与随意抛弃现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逐步实现秸秆的高效增值利用。
运用科学手段,推进区域秸秆全量利用工作,有利于实现秸秆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高值化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等目标。市农委负责人表示,新一轮发展中,太仓市将以规划为引领,进一步推进秸秆全量利用,积极创建秸秆全量利用的“太仓模式”与经验,将项目区打造成为无露天随意焚烧、随意抛弃的样板区和展示区,以及秸秆全量利用及长效运行机制创新试验区,辐射带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秸秆禁烧及全量利用工作的有效开展。(记者 李华 文/图)
责编:黄潘琦
Taicang News
新闻中心
更多- 加速构建“买全球、卖全球”跨境生态圈;一季度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近9000万元 城厢发力跨境电商“黄金赛道”
-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近期重点工作
- 26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沙溪 总投资超13.8亿元
- 随着存量资产的焕新升级,新质生产力在浏河镇加速集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腾笼换鸟 激活智造新引擎
- 今年以来,沙溪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为拼出“太仓速度”贡献“沙溪动能” 沙溪重点项目提速快跑
- “一区一极”建设赋能港区跃升发展
- 一批德语区项目签约、开工、封顶
- 德国奥赫尔商用车悬挂系统、美国仕驰汽车核心部件等13个在太项目在会上签约 太仓元素闪耀苏州全球招商大会
Special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