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青春 烽火中的太仓脊梁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太仓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红耀娄东 抗战记忆》,通过寻访遗址、追忆人物、采访亲历者,全景式展现太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光辉历史,彰显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1931年秋,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染黑了东北的天空,也点燃了千里之外江南小城太仓的热血。在民族危亡之际,一群文弱学子以笔为矛、以身作盾,在烽烟初起的年代书写下太仓教育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学府点燃救亡火炬
当日军铁蹄踏碎沈阳的消息传来,省立太仓中学——这座当时太仓唯一的中等学府瞬间成为抗日救亡的思想熔炉。在胡敬修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迅速成立“中天学社”,《中天学报》随之诞生。这一方小小的油印刊物,成为刺向黑暗时局与妥协政策的锐利匕首,抗日救国的呐喊在字里行间奔涌不息。
南京“珍珠桥惨案”的消息传来,胡敬修悲愤难抑,以“中天学社”之名挥就万言宣言书。这份揭露真相、疾呼“团结御侮”的血泪控诉,如星火般散向各大中学校,将太仓的声音汇入民族救亡的洪钟大吕。
罢课潮涌凝聚学联
“太中罢课”——这四个字如平地惊雷,瞬间震动了整个太仓城。市一中校史室原负责人戴安民回忆:“作为当时全县举足轻重的学校,其行动具有强大号召力。”沙溪职中、双凤乡师、县立初中男女部、艺徒学校……各校相继响应,罢课浪潮席卷全境。汹涌的学潮中,“太仓学联”宣告诞生,学生领袖张垲众望所归,出任学联主席。
张垲之名,自此与一段壮举紧密相连。戴安民动情追述:“他带领17名太仓学子,毅然徒步跋涉,从太仓直抵国民政府所在的南京请愿!”这群江南少年风尘仆仆的身影,最终融入全国学生救亡运动的汪洋大海。面对群情激愤的学子,蒋介石被迫露面。太仓学子用坚毅脚步,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踏出了震撼时代的回响。
乡野遍传救国声音
学联成立,太仓学生运动如虎添翼。一支支学生宣传队走出校门,足迹踏遍沙溪幽深的青石板巷、浏河繁忙的货运码头、璜泾喧嚷的乡间集市……少年们的声音或许尚带稚气,却字字铿锵,他们将日寇暴行与救亡图存的道理,播种在无数乡亲的心上。
抵制日货的行动也在学联指挥下周密展开,展现出年轻一代非凡的组织力与担当。为争取更强大的后援,胡敬修竭力与上海学联取得联系,苏沪两地学运从此声息相通,危难时刻相互伸出援手,织就一张坚韧的救亡网。
热血不冷精神永存
如今,了解那段烽火弦歌的人日渐稀少,但历史并未尘封。在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和市一中的校史室内,“抗日救亡”的史料牌无声诉说着往昔峥嵘,《太仓文史汇辑》也珍存着这段不容忘却的记忆。
上述史料对今日学子而言,是最生动、最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当年学子们于国难中迸发的勇气、智慧和深沉的民族大义,已融入太仓的城市血脉之中。
从历史烽烟中走来,太仓的青春力量始终澎湃。昔日学子以热血挽救民族于危亡,今日青年正以智慧与汗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奋力奔跑。记者 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