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看太仓变迁

来源:娄江夜读 责编:陈益 时间:2023-08-05

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今天,我以“文明”来说一说我的家乡——太仓,从1993年到2023年这30年来的变化:

30年前,我从太仓农村来到太仓市区就读师范,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那时候学校到中心城区沿马路步行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但从学校后门穿过一片临时房区可以缩短一半的路程,但白天走没事,傍晚可就不行了,一定要绕路,因为枯枝败叶和着生活垃圾,放肆地趴在狭窄的路上,有的人家为了节约煤气还在家门口架个临时灶台,偶尔不注意还有可能被烧饭的阿姨泼身水。而如今,临时房舍早已拆除,变成了大家都喜欢的打卡地——太仓市体育馆。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上再也不会有散落的垃圾,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道路、郁郁葱葱的绿化,甚至“今天你垃圾分类了吗?”也成了太仓人偶尔拉家常的谈资。

说到谈资,再来说说太仓在交谈上的变化,太仓有着“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美名,在太仓生活的人们也都比较安逸,30年前的太仓以本地人居多,周边居住和生活的大都是亲戚朋友之类,一旦遇到陌生人,沟通起来的太仓话口头禅就是“哎”“喂”“这个”,让人听来有种和江南格格不入的感觉,因此“太仓人很排外”的说法就流传开来。30年后的今天,随着太仓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地来太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太仓人们的口头禅也在发生着转变,首先是普通话逐渐替代了太仓本地话,其次“你好”“请问”“这位先生(小姐姐)”等等替代了原先的“哎”和“喂”,就连菜场里卖菜的阿婆也会用普通话讲“这位阿姨”。

我想,口头禅转变的背后,包含的不仅仅是文明,更是体现着太仓这座城市的包容、尊重和进步。文明交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维系世界和平的纽带,在我看来,文明交流是太仓这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现代城的原因。

最让我敬佩的是太仓这几年基础设施建设变化很大。人行横道信号灯升级了,城市公园到处可见,公交车居然油电混合动力了……

3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家乡的巨变岂是一星半点。经常听到去大城市工作又回太的朋友说:“还是我们太仓好啊,马路宽敞不堵车、绿化精致环境美。”一句朴素的赞美,这不正说明着太仓这30年的发展之路,太仓不仅绘就了一幅现代田园城的壮美画卷,更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典范。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太仓,这座最美田园城,继续保持她的璀璨光辉。让我们共同见证她的未来,共同绘就幸福金太仓的美丽画卷!

(作者:董叶 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