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局之年,也是太仓撤县建市30周年之时,市委老干局让我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形,我感到非常之好,非常必要。现在我来说一下:
太仓为啥要撤县建市?
一是形势喜人。太仓县跨入90年代,经济工作实现了三年翻番的奋斗目标,创下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列江苏第一、苏浙沪第三、全国第八的巨大成就,并进入了全国百强县行列,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这些都为撤县建市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二是形势逼人。周边的常熟、昆山、张家港、吴江等地先后实现了撤县建市。如果我们还拘泥于县建制,不能很好地发展提高自己,那么必然与本地区及上海乃至沿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三是形势催人。撤县建市后体制机制、政策更灵活,自主权更大。有出口自主经营权、一定金额的进口自主权及外资企业一定范围内审批权,并实行计划单列。城市建设维护费由原来的5%调整为7%,建制镇的城建费也相应由原来的3%调整为5%。另外,建市后进一步深化城镇对农村的辐射,进一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把撤县建市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1990年12月,太仓县人民政府向苏州市政府呈报了关于要求太仓县撤县建市的请示报告。1991年1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向省政府上报了太仓县撤县建市的请示报告。两年时间里,我与民政局俞大光、顾永楣局长,政府办沈国臻、高素明副主任,多次到省民政厅和分管副省长俞兴德同志处作详细汇报,并邀请省民政厅时厅长等领导来太仓实地考察。我还以写信的方式向中顾委员,原江苏省省委书记江渭清同志汇报,江老对此非常关注,批示陈焕友省长予以关心。1992年10月份,俞兴德副省长签发省政府133号文件,向国务院和民政部提交关于太仓撤县建市的报告。1992年10月18日,由县委副书记沈永德带领副县长周鸣歧、政府办高素明副主任和我,在10月20日到达民政部,向崔乃夫部长以及区域规划司张司长汇报太仓撤县建市情况。
10月24日,通过新华社办公室吕主任联系,我们再次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三局汇报太仓撤县建市的请求。利用一切机会,营造太仓撤县建市氛围。如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来太指导工作时,请他们关注太仓的撤县建市工作;县委宣传部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主要新闻单位发布太仓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成就,利用新闻媒体扩大太仓的知名度。
1992年11月18日,民政部区域规划司司长孙伟林和省民政厅夏如山处长一行三人来太,实地考察太仓撤县建市的具体情况。经过三天的考察,他们感到太仓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建设规模布局合理,交通、通讯、邮电发达,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较快改善和发展,非常满意。
1993年1月4日,经国务委员陈俊生批阅同意,国务院于1月8日下发文件,撤销太仓县,设立太仓市(县级)。以太仓县的行政区域为太仓市的行政区域,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实行计划单列,随后省、市相应发出关于太仓撤县建市文件。这是太仓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一个载入史册的新里程碑。
太仓撤县建市后,田纪云、李岚清、费孝通、王光英、程思远、陈俊生、沈达人、王敏生等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先后发来贺电、贺信和题词。
1993年3月28日,太仓市成立大会在人民影剧院隆重举行,在主席台上就座的88名被邀请的省、市和国家民政部的各级领导和嘉宾,有江渭清、储江梁、梁保华、俞兴德、李执中、王敏生等领导同志。9时30分,主持会议的范正清市长宣布太仓市成立大会开始,省民政厅副厅长朱德功宣读了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太仓撤县建市的批复。市委书记周振球在太仓市成立大会作题为《再上新台阶 建设新太仓》的讲话,晚上,人民影剧院内举行了大型文艺盛会。
30年来,娄东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心存感激,倍感欣慰。仅举一例: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为3871元,2022年为79265元,人均收入增长75394元,增长19.47倍;1992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212元,2022年为43725元,人均收入增长41513元,增长18.77倍。以上数据,足以说明30年来的巨大成就。
党的二十大绘制的宏伟蓝图、确立的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市上下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为不断加快建设“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而努力,太仓的明天会更加幸福美好。
(作者:张祖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