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禁渔显成效 新时代“长江之歌”奏响

来源:陈铭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3-10-16

10月12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联合三部门共同发布消息称,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稳步实施,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恢复态势,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长江禁渔成效显著,必将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下好长江保护“一盘棋”。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生活着4300多种水生生物,鱼类400多种,其中的180多种是长江特有的。大量的独有物种,也让长江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是有效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的关键之举。为此,长江沿线各省市协同执法,形成水上联打、陆上共管、市场协查的联动执法格局,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长江禁渔水上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合力给非法禁捕行为戴上“紧箍咒”。禁渔不仅仅是为了救鱼,更是为了救人,为了修复长江生态,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资源。

织牢织密渔民“幸福网”。 长江十年禁渔,涉及10多万艘渔船的退捕,关系近30万捕捞渔民的转产安置。对于世代临水而居,捕鱼为生的人们来说可谓“天大的事”。为此,长江流域沿线省、市、县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大目标,为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汇聚最大合力。比如,苏州市通过企业吸纳、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拓宽渔民就业渠道,实现100%完成转产转业;宿迁市深入调查渔民培训意愿,对接市场需求,帮助1600多名渔民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安徽省九砂村通过市场机制创新“旅游公司+村集体+退捕渔民”融合发展模式,渔民参与年终分红,实现了“捕鱼人”向“旅游人”的蜕变。

共谱绿色幸福“渔歌” 。长江流域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渔文化则是这条大河中的一朵美丽浪花。深入挖掘长江“渔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广泛传播、大力弘扬,形成文化自信和精神共鸣,为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凝聚文化力量。早在2004年,张家港市就首次开创性举办 “长江文化艺术节”活动,目前长江文化节已经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方案。扬州市沿湖村深入挖掘渔家习俗,大力开发特色文旅项目,实现从“渔花子村”到“国家级最美渔村”的幸福“蝶变”。因此,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渔文化品牌,做好长江渔文化系统保护与传承,共谱绿色幸福“渔歌”。

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人们期待,奔流不息的长江,经过十年禁鱼和休养生息,恢复成为水生生物资源宝库,恢复水域生态、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