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太仓市委书记沈觅
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即将开启。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太仓立足实际、找准落点,如何在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展现更大作为?
近日,太仓市委书记沈觅在接受苏报采访组专访时表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对标现代化国际经验,全面把握基本现代化建设内涵要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高标准打造枢纽门户城市,奋力展现具有时代特征、太仓特点的基本现代化建设现实模样。
找准定位,发挥特色优势,建设以创新为鲜明标识的现代化城市
苏报采访组:当前,苏州全市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太仓将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沈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明确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上,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新时代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特别是,这次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突出这一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大院大所”战略,积极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着力集聚更多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建设一座以创新为鲜明标识和主要动力的现代化城市。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太仓将进一步找准定位,发挥特色优势,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我们将坚持把推动内循环作为重要任务,更加主动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统筹抓好产业协作、创新协同、交通互联,高标准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循环体系,为畅通内循环作出太仓贡献。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抢抓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窗口期、机遇期,融通线上线下经济,深挖内需市场潜力。坚持以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发挥对德合作优势,集聚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外资总部项目,推动更多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强化制度性开放,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提升能级,做优“三篇文章”,打造苏州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
苏报采访组:紧扣三个“新”的核心要义,太仓将如何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
沈觅:近年来,太仓坚持高点定位、奋力担当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七位,蝉联江苏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今年以来,太仓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等一系列荣誉。
面向“十四五”,太仓将致力于打造苏州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这是我们因时而谋、顺势而为作出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选择,要把枢纽和门户转化成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
太仓有长期积累的坚实基础。太仓围绕“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做亮特色、提升能级、补齐短板,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持续做优融入上海、对德合作、以港强市“三篇文章”。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提出打造枢纽门户城市,就是要为“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和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目标定位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突破。
太仓有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太仓拥有沿江临沪近海的独特区位优势,“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多重机遇叠加,未来将有6条铁路汇集太仓进入上海,太仓正在成为苏州乃至江苏进入上海的重要枢纽和门户。我们要抓牢用好战略机遇,在具备条件的领域率先实现与上海的同城化,在一体化中打开太仓发展新局面。
太仓有未来可期的发展前景。随着“5+1”铁路网络加速构建,娄江新城全面起势,两所大学、两大文旅项目有序推进,不久的将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加速集聚,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将会有质的蜕变。我们提出这一目标,就是要为提升城市能级和产业能级赋能,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加快实现“高铁、高校、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在太仓交汇叠加、融合互动。
扛起担当,抓好“四个突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苏报采访组: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遵循“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太仓有哪些新目标新举措?
沈觅:立足新阶段,肩负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下一步,太仓将主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率先同城,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交通互联互通,力争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太仓段明年开工建设,加快沪苏通铁路二期、南沿江铁路建设,有序推进东仓新路对接嘉定相关道路等5条接沪道路打通进程,以交通一体化推进同城化提速增效。加快打造上海科创产业重要功能区,强化新能源汽车、大飞机、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的配套协作。主动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沪太通关一体化作用,不断提升港口综合能级和辐射带动力,推动口岸进出货量转化为本地贸易额,发展壮大沿江先进制造业和物贸总部经济。
二是突出创新驱动,打造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西工大、西交利物浦两大校区,发挥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硅酸盐所苏州研究院等载体作用,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服务,吸引更多人才团队、优质项目资源,确保2022年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招引实施一批有利于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的优质项目,2021年将安排150个太仓市级重点项目,确保工业投资增长30%。加快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贸总部经济三个千亿和航空、生物医药两个五百亿的“11155”产业目标迈进,推动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培育一批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深入实施文旅产业倍增计划,依托恒大、复星两大文旅项目,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推动文、旅、体、农、商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
三是突出特色亮点,构建更高水平的开发开放格局。开展全方位对德合作,学习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理念,做好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规划研究,积极引入德国元素的功能配套设施,力争“十四五”期末德企总数突破500家、达到600家。深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外资总部项目招引力度,积极发展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确保今后三年实际利用外资达20亿美元。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建立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加快打造数字政府、智能政府,打响“太舒心”营商服务品牌。
四是突出幸福宜居,建设更具品质的现代田园城市。全面推进“1222”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把50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建设成为未来之城。扛起走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前列的重任,全市域推进长江大保护,统筹做好污染防治、生态修复、集约节约等工作,做亮“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特色风貌。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抓好促进富民增收、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等工作,积极引入上海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增强“全周期管理”意识,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完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强化风险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提升城市发展韧性。(苏报采访组)
刊载日期:202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