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太仓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得怎么样?太仓老百姓的感触又如何?从即日起,市融媒体中心根据要求,策划推出《苏州人家的小康生活——走进百村千企万户》主题专栏,通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记录和感受太仓村、社区和企业,以及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探寻太仓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与幸福路径。敬请关注!
 
首页 >> 相关报道 >> 内容

苏州人家的小康生活 |浏南村:家门口就是“诗和远方”

  “……北窗外是一道很高的长堤,长堤外是浩阔的长江,往东不远,有一个古老的阅兵台,是戚继光留下的遗迹;往西不远,是郑和下西洋的码头所在。江风阵阵,涛声隐隐……” 这是余秋雨《霜冷长河》中的句子。

  陈保林,就住在《霜冷长河》描写的场景中——浏南村七十二家村。每天,陈保林守着开在家里的“施玉妹小店”,看着江边来来往往的车辆,觉得今后的生活更有奔头了,“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边游玩,我们大有可为。”

  长江岸线成为旅游打卡点

  陈保林今年69岁,祖祖辈辈生活在江堤边。1996年,他们在家里开了“施玉妹小店”,“每到周末,这边的游客就特别多,江浙沪都有,上海那边来的最多了。”陈保林指着家对面的防护林——芦苇湿地说,经过这几年的改造,江边风景越来越好,特别是可以下堤的地方,天好的时候挤满了人。

  周锦英家与陈保林家相距几十米,她正盘算着要把30多年的老房子翻建下。“这边在建七十二家村田园综合体,想把老宅推倒重建,造成民宿或者农家乐。”周锦英说,儿子一家住在浏河镇上,眼看着江堤这边游客日益增多,家人一致觉得将老宅改建成民宿或者农家乐生意肯定会不错。

  浏南村的七十二家村是沿江由来已久的一个自然村落,自明代起,到浏河口南侧海塘开发定居的农户渐渐增多,有72户连成一村,就以七十二家为村名,一直沿用至今。3公里长的长江岸线及92亩芦苇湿地,就位于七十二家村。

  记者在现场看到,江堤沿线的房屋,很多在重建或是改建,整个村落一片繁忙景象。“七十二家村是七十二家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中的重要板块,这里50多家农户已经拆迁安置,他们的祖屋由政府回收后,改建成民宿或是统一规划。目前,民宿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已经有多户启动改建。”浏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胡静艺介绍,这边还引进了6个精品民宿工程,其中3个项目已经结顶。

  “田园综合体”江边初绽放 

  今年,七十二家村田园综合体内精品果园基地迎来了首个挂果年,翠冠梨、翠玉梨、黄桃……整个果园里瓜果飘香。该基地占地200多亩,种植有8种果品。浏南村还新建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并建了1000平方米的配套保鲜库房。在精品果园基地边上,是300多亩景观油菜花,每当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放眼望去金灿灿一片,甚是壮观。

  “该综合体虽然位于浏南村,但是浏河镇打造全域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各村共同参加、各类产业互相融合发展的农旅项目。”胡静艺表示,该综合体规划范围总面积为293.4万平方米,约4401.3亩,涉及七十二家村、老陈家宅、陆家桥等自然村。

  除了精品民宿区、精品果园基地、景观油菜花基地,浏南村还在七十二家村田园综合体内建成了高标准农田1500亩,10条河道提标改造、6条主干道的基础工程改造也已完成。“区域内6个保留的村庄已全部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今后七十二家村田园综合体将被打造成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示范区。”胡静艺表示。(记者  阚亚方)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