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乐居!”49岁的黄桥村17组村民姜春明觉得这才是小康生活。他是村里最早一批进行旧房翻建的,新房前用篱笆围上一块菜地,在菜地的不远处是他承包的20多亩虾塘。
“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又能在家门口赚钱,这不是小康是什么?”对姜春明来说,这两年变化最大的一是环境、二是生活。
姜春明指着家门前的那块地告诉记者:“这儿以前都是乱搭建的蔬菜大棚,还有大棚住人的现象,弄得周边环境脏乱差。”
乡村就该有乡村的样子。黄桥村党委书记张贤峰这样认为。近年来,黄桥村结合美丽乡村及康居点建设,大力整治乡村环境,村里的蔬菜大棚、废品回收点、违法养殖点、“小化工”等基本清理干净。取而代之的是绿油油的稻田、宽敞洁净的乡间道路、布局优美的小游园、配置合理的健身设施、粉刷一新的房屋墙壁……这让姜春明家附近的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环境美了,村民口袋也鼓了。姜春明以前以养殖青虾为主,平时打点零工,收入并不高。村里看到姜春明脑子活、蛮勤快,有意培养他做村里的水产养殖带头人。为此,村里主动和姜春明对接,请来农技专家作辅导,鼓励他养殖南美白对虾。“虽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风险高一点,但有了村里的支持和帮助,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如今,通过养殖南美白对虾,姜春明有了不错的收益。“平均一年有十多万元的收入吧。”姜春明的致富经也带动了其他村民跟他一起养虾。目前黄桥村水产养殖面积达1300多亩。今年,在村里的推动下,不少水产养殖户开始探索茭白和鱼虾套养模式。
近年来,黄桥村始终围绕着环境提升和富民强村这两个方面做文章。“要成功,大家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党委书记张贤峰如是说。“村里改善环境只是抛砖引玉,要保持优美的环境,还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在环境提升中,村民在大棚拆除后种上了大片的油菜和小麦,还沿门泾一片绿色;村民们对外来租户进行登记、询问和及时上报,在一定程度上为村里解决了流动人口管理难的问题;有些居民主动在自家门口设置花坛、篱笆等,扮靓家园。黄桥村还通过发动村民组成志愿者队伍、鼓励村民争创优秀家庭称号等方式,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
文明新风吹进村。黄桥村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于强化村民的文明意识,定期开展道德讲堂、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家风家训的评比、设立乡风文明“梦桥公益金”……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自觉地整治好自家的环境。比如在沿门泾,以“农耕文化”“新二十四孝”为主题的墙绘最吸引人眼球。沿着墙绘一路往里走,这里临水植物郁郁葱葱,竹影斑驳里闪现别致的水车……每户的大门前还悬挂了家风家训牌,以小家风折射大文明。
黄桥村近年来通过盘活资源,推进“三优三保”,强化三资管理,深化土地流转,激活合作农场自主经营能力,让集体经济强了起来、农村人气旺了起来、农民生活富了起来。该村村级稳定性收入成几何级增长。去年,该村村级总收入达到156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025元。(记者 周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