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们的节日·春节 >> 内容

幸福娄城 年俗新 年味醇

    近些年,每当春节临近,总能听到“现在的年没有以前那味道了”“年轻人都不守传统年俗了”等感叹。年味儿真的淡了吗?某种程度上,也许是的。“廿四掸檐尘,廿五牵磨,廿六蒸糕,廿八过年节,廿九、卅日等过年”这首古老民谣里唱的那些旧日年俗,正在太仓慢慢消失。

    然而,与此同时,春节里家人团圆、走亲访友等年文化依然在,共享年夜饭、社区联谊会、微信贺岁等新事物的出现,也赋予了太仓年味更多现代感。在这座城市,记者们寻找着新旧年俗,也品味着醇厚年味。

    新年新滋味

    欢乐文明过大年

    腊月二十四那天,68岁的朱冬芬一早醒来,便马不停蹄地忙了起来。她取出数个鸡蛋,快速打成蛋液,随后拿出一把不锈钢勺子,在勺子上刷上一些油,放在火上烧热,将少许蛋液倒入不锈钢勺子,迅速转动几下让蛋皮成型,再包入准备好的猪肉馅料,一个圆滚滚的蛋饺便做好了。除了蛋饺以外,这个上午,朱冬芬还包了不少春卷。“这些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菜,蛋饺颜色金黄,外形像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春卷除了自己家人吃,有客人来还可以当点心招待客人。”朱冬芬告诉记者,除了春卷、蛋饺外,以前不少太仓人家过年前还会自己动手做酒酿、蒸年糕、氽爆鱼,“现在很多东西市场上买得到,自己做的就少了。”

    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是让年味淡了?对于这个问题,朱冬芬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有些旧习俗消失了,那很可能是它们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比如说放烟花爆竹,以前大年夜、年初五都要放,现在大家都不放了,我觉得也挺好,我们可以文明过年、健康过年,大年夜大家微信上互相拜个年就行了,实事求是地说,还省了一笔钱。”朱冬芬笑着给记者看她在网上下单的彩灯彩带等装饰物,她说,等这些装饰物到了,她要和女儿一起,把家好好装扮一下,就“特别有过年的气氛了”。

    “其实,我心底还感觉,这两年太仓的年味在慢慢变浓呢!”原来,作为中区社区阳光艺术团团长,每到年底,朱冬芬总是特别忙碌,社区里要办迎新春文艺活动、艺术团要去福利院为老人们送演出,她都要负责联系安排,自己也要准备节目,“一天天过得特别快,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就迎来了新的一年。”

    新年新气象

    “共享年夜饭”兴起

    家住华盛园的市民柏女士今年没有在家里置办年夜饭,而是和小区的几个邻居一起在社区的会所合办“共享年夜饭”。

    “所谓‘共享年夜饭’就是几家人家一起请个厨师团队办一场大型年夜饭。”柏女士就通过他们的社区微信群联系了4家人家一起过年。“相比在家置办年夜饭需要你自己买洗烧,酒店的年夜饭一席难求、价格又贵,‘共享年夜饭’要省心省钱得多。”柏女士告诉记者,像今年这样一桌年夜饭,每桌只花了1200元,还增进了邻里感情。

    当天,在华盛园会所,几家人家一共拼了22桌年夜饭。负责此次年夜饭的大厨陈维忠告诉记者,像这种“共享年夜饭”大约是去年开始兴起的,今年参与的家庭更多了,而且受到了众多市民的欢迎,不少人甚至已经向他预约了明年的“共享年夜饭”,“居民认为这样的年夜饭在节省钱的同时,也更为热闹”。

如今讲究勤俭节约过春节在居民中越来越“流行”。比如春节一般要“新桃换旧符”,但凤雅社区的林桂英阿姨就不准备换掉家里的对联。“这个对联已经用了两年,‘维护’得还蛮好、蛮新,不需要换,反正寓意差不多。”林阿姨反而注重新年干净整洁,当天早上5时就开始大扫除,把家里被子、鞋、衣服洗了个遍。“现在新年不太讲究,简简单单就行,比如吃的也更简单,蔬菜反而成为过年的主流了。”今年过年,林阿姨除了自己弄了点风鸡、风鸭外,其他都没准备。“吃多少做多少,随想随买,新新鲜鲜过春节。”

    新年新去处

    社区服务中心精彩不断

    1月20日,双凤镇凤雅社区举行迎春联谊活动,吸引了许多社区居民前来参加。55岁居民徐友芳带着她8岁的孙子来参加写春联、图书漂流、木刻印刷等活动。“现在社区服务中心越来越热闹,我经常带孩子过来玩。” 

    目前,凤雅社区有8000多名居民,为了让居民活动更方便、更丰富,这两年通过改建扩建,社区居民服务中心达1500平方米,建有健身房、棋牌室、休息室、舞台、书场、影音室等多种功能室。由于服务中心建得宽敞明亮,居民们都愿意过来休闲娱乐,这里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公共客厅。

    “像今年春节期间,社区服务中心开放,社区也有员工值班,居民们可以来打打牌、健健身、打打乒乓球、看看电影……”凤雅社区支部书记李红表示,社区服务中心春节向居民开放,使得居民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丰富居民的春节生活,促进睦邻关系。(记者 徐静 周琦/文  计海新 姚建平 周琦 徐静/图)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