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力度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日子过得更好;推进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更加宜居;提升基层卫生基础设施,让群众就医条件更好;提升教育工作水平,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我市如何以“大”情怀做好大民生,让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强,成为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加大“三农”投入,让农民日子过得更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市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市人大代表,丁泾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超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我市将坚持融合为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强农村活力、深入优化农村风貌,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这为我市“三农”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陈超认为,近两年,我市全面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村庄环境面貌不断改善,但依然存在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不明显、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还需提升等“短板”。
拓宽优质农产品销售是加快村合作农场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陈超说,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他就此提交了建议,希望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文体广旅局、供销合作总社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牵头打造全市统一、权威的农产品销售推广平台,通过开展各类乡村市集、农产品展销等活动,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切实提升本地农业品牌竞争力。
他还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持续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引导、扶持各村不断加快物业项目等载体建设,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将美丽村庄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协同推进;进一步完善村庄道路、停车场、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生活质量更高。
■精细化管理,高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做精城市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创亮点、塑特色、建精品,全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市政协委员钱奇琦表示。
作为来自城管系统的市政协委员,钱奇琦一直关注城市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如老小区多层建筑加装电梯、立体停车库,新建小区垃圾分类的前期规划,以及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最近,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点击较多的“高频词”,钱奇琦介绍,今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重点在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建设方面,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等。同时,扩大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覆盖范围,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进一步向镇(区、街道)延伸,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分类收运体系,并进一步健全市镇两级教育培训引导工作机制,推动百姓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今年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考核的收官之年,在城市管理方面,钱奇琦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沿路沿线、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城郊接合部等区域的管控力度,大力整治乱扔垃圾、乱停车辆等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环卫保洁力度,对主次干道、街巷新村、背街小巷采取个性化、深层次的保洁作业,全面清除保洁盲区和卫生死角,促进全市环卫作业质量不断提升。同时,城管部门将推进城市出入口照明改造工程、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工程、城区背街小巷提档改造等政府实事工程及政府投资项目,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秉持精细化“家装”理念,高标准、高水平抓好工程的建设施工管理,高质量打造一批独具田园城市特色的精品工程。
■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增强群众获得感
“提供让市民更满意的医疗健康服务,必须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发挥医联体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市政协常委、市卫健委副主任朱坚表示,要彻底改变多数基层医疗机构房屋陈旧、设施落后、医疗力量薄弱的局面,适应新时代卫生健康发展大趋势,提升医疗机构为民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朱坚介绍,去年初,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工程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和市人大1号议案。我市重点推进港区、璜泾、双凤3家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新改扩建和科教新城、归庄、金浪等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项目预算总投资8.2亿元。“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后,必将进一步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朱坚说。
在医疗机构整体面貌改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这样才能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朱坚表示,市卫健委开展跨区域的医联体建设,浏河、沙溪、双凤人民医院分别与上海九院、十院、养志康复医院紧密合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学科建设、诊疗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专家门诊量和业务量大幅增长。
朱坚建议,今后,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医共体建设,以市一院、市中医医院为龙头,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同时,还要引进顶尖的医学专家团队,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学重点专科建设,让更多群众在县域内就医,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提升办学水平,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教育问题涉及每一个家庭,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太仓所有家长朴素而又迫切的愿望。百姓之所急就是政府之所想,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都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最大突破口之一。”市人大代表、省沙高校长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一名教育界人大代表,张军对太仓教育事业这些年取得的发展成果感受深刻:“我们有许多乡村学校的硬件比城市学校还好,我们的优秀教师越来越多地流动到乡村,我们的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我们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分层走班制特殊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影响力。”
早在2013年,我市就已率先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我市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这两项称号都是‘国字头’,分量不言而喻,也能够直接反映出太仓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跨越。”张军表示,这种跨越意味着全社会共同的愿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太仓正逐渐变成现实。
“不过,对照党中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对照广大太仓市民的殷殷期盼,我们的教育事业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张军说,要把教育“改薄”工程开展好,补齐部分学校的硬件短板;要充分发挥教育联盟的作用,抓好“组团送教”,促进优秀教师流动;要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向课堂要效率,同时紧抓创新创优项目,用更好的育人成效提升市民对教育的满意度。(记者 李华 杨栓明 阚亚方 见习记者 王俊/文 计海新 姚建平/图)